生鲜电商给人的感觉很高大上,打开首页扑面而来的进口水果,进口食品。苏州生鲜电商食行生鲜不一样,一开始走的就是平价、社区路线。食行生鲜有句口号是这样的:价格比菜场低,有问题轻松退。
食行生鲜2012年上线,坐标苏州,在社区铺设生鲜柜,不送货上门,一日两送,零库存,走C2BF模式,2015年获1.8亿元B轮投资。2014年6月进军上海,2015年8月将进军北京。
价格比菜场便宜的逻辑
最后一公里配送是生鲜电商的另一个老大难问题。除快递上门配送外,不少平台选择与便利店合作,由便利店老板上门配送。而食行生鲜的解决方案是“生鲜柜”。
食行生鲜CEO张洪良认为食行生鲜“重新发明了柜子”,在超市储物柜的基础上,一是加上了制冷功能,二是给柜子连网。这样果蔬何时入柜,入柜后温度是多少,有无故障等均可网络管理,从而达到了对果蔬挑选、系统分发、物流等多方面的掌控,解决了生鲜对全程冷链物流的需求难点。
新柜子还有一个特点是解决了时效问题,蔬菜作为食材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人等货”,只能“货等人”,通过对柜子的一日两送,可做到及时。从2014年开始,食行生鲜还做到了迟到罚陪服务。
同时,通过柜子模式,还可以达到对成本的控制。一是节省了配送的人工成本,二是选择公众场所、公共区域设置保鲜柜,还省下了店面的商业租金。
张洪良告诉创业邦,供应链能力是生鲜电商最核心的能力,没有之一,要做到价格便宜,需要朝供应链要效率。而作为非标品的生鲜,首先该解决标准化问题。
电商的品类发展之路是从标准化商品逐渐走向类标准化商品、非标准化商品,早期电商平台都选择图书这一品类来拓荒,就说明了这一点。
像图书、3C这些品类,本身标准化程度高,后端供应商较好把控,前端电商平台也容易处理。
而生鲜,后端产地不同,种类各异;运送过程中,难止损耗;销售分拣中,耗时耗力。张洪良介绍道,食行生鲜的每一个SKU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卖“头茬菜”。买手和运营人员通过食行生鲜的知识库标准来决定是否让产品进入食行生鲜的平台,“同时,我们还依据SKU的把控力来决定SKU数量,能做好的SKU才做,做不好的就暂时不做。”
确立安全标准是企业的一大责任
业内认为,生鲜要想卖得好,要“安全、有特色、好吃”,这其中,安全仅仅是起点。而现状是,大多数果蔬根本源头无从认证,安全不得而知。张洪良认为,要建立起果蔬安全标准,需要渠道品牌承担一定的责任,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倒逼上游生产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整个社会才会逐步建立起安全体系。
食行生鲜在源头供应商的认证上,有四大方法。一是选择政府认证了的基地做采购供应商,这样的基地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且均有检测基地,采购时可以要到检测报告。二是与农委合作,进行采购商品的随机送检,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将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拒之门外。
三是食行生鲜自建了检测中心,对当季等比较容易出问题的高危品种,实行每批必检政策,对农药残留、瘦肉精等均做了严格的标准。四是明确链条中每一个人的个体责任,让每一盒菜都可记、可控、可追溯。员工中,谁收的、谁分拣的、谁配送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间点做了什么事,都做到过程可追溯,这样在出问题时,可以责任到人。“其实这么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责任机制,反逼大家在自己的环节,更为负责。”
张洪良表示,因此,食行生鲜可以做到有问题轻松退,用户拍照反馈给食行生鲜微信公众号,经确认后即可退款。
从菜场到超市化卖场到生鲜电商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食行生鲜的模式,张洪良认为是“C2B2F”,通过用户到食行生鲜,再到Farm/Factory,走反向定制路线,通过订单式采购,降低损耗,守住成本优势。用户前一天下单,食行生鲜根据用户订单进行采购,零库存,第二天配送到保鲜柜,一日两送。
未来的可能性趋势是,走向订单式农业,食行生鲜根据大数据,测算出某一城市,某一阶段的需求,提前5个月给到生产基地,基地按订单、按标准进行生产。把整个信息进行前置,对农业进行逆向改造。
“损耗不仅有质上的损耗,也有量上的损耗。我们这么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量上的高损耗率。”张洪良解释道。据了解,按照20%损耗率来算的话,中国每年损耗的生鲜果蔬,一年可供2亿人食用。
不管生鲜电商怎样火热,传统模式仍旧牢牢占据着绝大多数、压倒性的市场份额。据介绍,2014年,农贸市场菜场与超市化卖场与生鲜电商的市场份额占比为75:25:1,前两者已接近100%,生鲜电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张洪良认为,渠道品牌要想做得好,便利、便宜和特色是三大条件。原先是菜场最便宜、新鲜,超市化卖场有明码标价、环境干净等特色,但未来马上会面临资源的重组与变革。在价格上,食行生鲜已经做到了价格低于菜场价格。在新鲜方面,食行生鲜在沥干、降温等每一个作业细节都设有标准化的流程操作要求,以确保最大程度的新鲜。
据创业邦了解,食行生鲜2012年成立于苏州,在成立之前,对保鲜柜进行了1年时间的技术研发。2012年在苏州某小区布下2个保鲜柜,进行流程、运营方面的试错。
2013年8月获得A轮4500万元融资后,进行了1年标准化、质量方面的试水与优化。半年内快速建站,苏州建成100多个站点,再过半年,终跑赢成本关、质量关。
2014年6月,开始将模式复制到上海,逐步摸索熟悉上海用户的消费需求,建成100多个站点。2015年6月,B轮获得风投1.8亿元投资,以每月60个站点的速度扩张,8月8日将开通北京站点,目前已在朝阳签了80多个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