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相对于2015年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80分的目标值来算,目标完成度为97%。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建跃介绍,照此速度,我省2020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可望至少能提前一年实现。
作为我国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现代化,浙江一路先行。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早稻单产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0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位……现代农业发展气势如虹的浙江,今年初顺利拿下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
进入可持续发展快车道
在这套今年刚投入使用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中,借助物联网软件管理,不仅实现了对花卉生产温室内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情况的实时监测调控,还能联系专家在线指导的全新智能化栽培管理新模式。
花卉种植开启精准模式,在海宁、诸暨、婺城等地的果蔬、鱼虾、猪羊等种植养殖基地,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远程控制,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企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这些现代信息技术转型升级,浙江的农业正快步迈入“智慧时代”。
“近年来,通过农业水环境治理,增加设施农业投入,以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我省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趋势愈发明显,农业现代化呈现出稳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王建跃说。
《报告》结果也显示,在2014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77.60的综合得分中,产出系统、投入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贡献度分别为6.39%、59.13%和34.70%。其中可持续发展系统增幅最大,年际增速为9.66%。
与此同时,三大系统的26项指标中,农技推广服务指数、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数、农田林网控制率等10项指标相对2015年的目标实现度均在100%以上,为我省提早实现2015年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打下了基础。
智慧农业助跑现代农业
此次评价结果,除公布了全省综合得分外,同时公布了全省11个设区市及有农业的82个县(市、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从全省11个设区市来看,除湖州和嘉兴两个市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在2013年就超过了80分外,2014年又有宁波、绍兴、杭州等3个市综合得分超过80分,5个城市均提前完成2015年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成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
设区市此次排名提升最快的杭州市,综合得分年际增速达到了6.84%。杭州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紧张,想要在高效生态农业道路继续迈进,发展智慧农业是杭州的必然选择,杭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杭州已依托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的力量,编制完成智慧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目前,下辖的县(市、区)正抓紧各项系统技术和标准的衔接;覆盖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和重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杭州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也已上线,未来该平台将联通各个智慧农业的应用基地,打破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孤岛”现象。
而从82个县(市、区)来看,2013年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超过80分的有慈溪、萧山等6个,2014年又有象山、海宁、诸暨等10个县(市、区)综合得分超过80分。至此,全省提前完成2015年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县(市、区)累计达到16个,占总数的19.51%。
农业越来越智慧,农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连续两年综合得分排名前三甲的德清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也愈发强烈。在德清新港现代农业综合区,畜禽养殖区的鸡粪鸭粪经过处理流入稻田、鱼塘、玉米地中,而玉米等农作物又作为鸡鸭的饲料,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零排放。
加快形成生态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刚明确不再考核GDP总量的26县(市、区)中,除青田、磐安两县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较2013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24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综合得分平均增加2.9分,平均增幅4.4%。其中,增幅最高的泰顺县达到12.8%。
摘掉“欠发达”帽子后,如何进一步发挥区域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主动适应绿色消费需求和满足品质生活需要,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了26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王建跃说,目前我省已把26县统一纳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整建制推进中,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集聚园区循环、农牧结合、新型农作制度、肥药减量增效、节约农业用水、秸秆回收利用等模式和技术,在每县建成1至2个体现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此次评价中,26县(市、区)生态保护子系统平均得分为6.26分,其中19个县(市、区)得分超过省均水平;26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4606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6县(市、区)在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呈现出可明显的后发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初见成效。王建跃介绍,接下来农业部门还将加强对26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谋划好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总体任务,加快推动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加快构建优势明显、品质优良、环境友好、高效生态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