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具有很强的补肾功效和抗肿瘤活性功能,为国际菇类交易市场十大畅销菌品之一,号称"中华神菇",在日本、新加坡、美国、欧共体、香港、台湾超级市场上,每公斤干品价值高达100美元。
我国主要靠天然茶薪菇出口。直到近几年才开始人工栽培,但栽培规模小,产品远未满足市场需求,国内现代收购价每公斤干品160-200元。因此,人工栽培茶薪菇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 根据茶薪菇菌丝生长温度10-35℃,最适温22-27℃;子实体形成生长温度16-32℃,最适20-28℃的生物学特性要求,科学安排春秋两季栽培季节,具体掌握好两个环节:一是接种后40-50天内,当地气温不超过32℃;二是接种日起,往后推60天进入出菇期,当地气温不超过30℃,不低于15℃。
二、原料记方 配方1:木屑72%,麦麸25%,石膏1%,糖1%,过磷酸钙0.5%,石灰0.5%。配方2:棉籽壳78%,麦麸20%,石膏1%,糖0.5%,石灰0.5%。配方3:木屑38%,稻草粉37%,麦麸23%,石膏1%,过磷酸钙0.5%,石灰0.5%。
三、菌袋制作 采用规模17厘米X33厘米X0.05厘米的聚丙烯装装料。原料混合拌匀,含水量60%-62%,pH值6-6.5。培养料填入袋高18厘米(每袋约装干料450克),套上颈圈,塞上棉塞。常压灭菌100℃保持10-12小时,灭菌结束冷却到30℃以下。在接种箱或接种室内操作接种,每瓶原种扩接25-30袋。然后置于阴凉、干燥、清洁通风的培养室养菌,菌丝长满袋通常需要40-50天。
四、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料,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料面分泌黄水,呈现褐色斑块,接着长出小菇蕾。这时,要及时开袋,拉直袋口,地上浇水,保持
栽培室空间湿度85%-95%,并给予一定散射光和通风换气。经过10-15天管理,子实体生长成八分成熟时即可采收。
五、采收 从菇蕾到采取,一般需要5-7天。当菌盖呈半球形,菌环尚未脱离时就要采收。采收二潮菇后料已偏干,每袋注水40毫升左右,使基料水分满足出菇要求,一般可采收3-4次,每袋可收干菇40-45克。
六、加工 用剪刀剪茶薪菇根部杂物即可上市鲜销,或用脱水机脱水烘干,分级包装。目前我国多以干品出口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
女大学生种茶树菇 梦想花儿朵朵开
大学毕业后,流转土地种植茶树菇,对刘晓容来说,创业的动力来自于激情和梦想。
刘晓容是洪雅县东岳镇赵弯村人。2011年,她无意中得知一位老师辞职种植茶树菇发家致富的故事,产生创业的冲动。次年1月,她辞去纺织厂的工作和丈夫一起到东坡区松江镇,开启创业之旅。
尝尽酸甜苦辣 收获创业首桶金
万事开头难。种植茶树菇,场地的选择就是首要困难。综合交通便利性、跟师傅学习种植技术的方便性、销售市场的开阔性,刘晓容最终决定把场地选在眉山。
场地租赁难题迎面而来。“租地建设厂房的过程中,当地农户看我年轻,对我很不放心。”刘晓容说,为了实现创业梦,经过一个多星期与农户面对面的沟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她终于在东坡区松江镇扎下了根。
工价高左右为难。当地劳动力少,工价偏高,对刘晓容来说,想要请到工价相对低一些的工人十分困难,不请工人,劳动量又太大。“为了节约资金,最后只能全家齐动员,8个人加班加点地干。”刘晓容说,家人是她的财富,更是幸福所在。
土办法解决大问题。初来乍到,种植技术不够成熟,生产管理不得不边干边摸索,她因此经历了不少教训。2012年4月,第一个蘑菇大棚建成,全家人用了一天的时间把一万多个菌袋有序放进了大棚,结果当晚大雨倾盆,大棚被风吹坏,很多菌袋被淹。次日见到“惨烈”场景,刘晓容一下就瘫坐在地上。“不管怎样,我都要拼一下!”强忍着心里的难受,刘晓容和家人拿起瓢、脸盆,把大棚里的水不停地往外舀,足足花了一天时间,才将雨水清除干净。几天后,挽救成功的菌袋长出了菇苗,6月中旬开始产菇,由此,刘晓容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提供技术支持 带领乡亲同致富
这两年来,刘晓容种植茶树菇都亲力亲为,曾4次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她的种植技术不断成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种植规模逐步扩展开来:从启动资金40万元发展到目前资产120万元;大棚从最初的3个发展到28个,新的大棚还在陆续搭建中;产量也不断增加,年销售额可达12.5-15万公斤。
在富起来的同时,刘晓容没有忘记周围乡亲对她的支持和帮助,她不仅解决了当地30余人的就业问题,还通过积累的种植经验帮助周边农户种植菌菇,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共同致富。
本着“自产自销,批零同步经营”的理念,刘晓容到农贸市场建立了批发点和主要零售点,打开了市场销路。
“下一步将扩展规模,打造过硬的产品质量,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近日,刘晓容说起未来规划时充满信心,“我很看好茶树菇的干货市场,引进了烘干机,准备向干货市场进军,准备开垦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