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曝光台 » 正文

农业部专家出面辟谣:农药残留种种谣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6  来源:金农网  浏览次数:89170
内容摘要:  涕灭威西瓜、乙草胺草莓、套药袋苹果一个个关于农药残留的新闻让公众闻之色变吃货们人心惶惶更让很多农产品产地和农户遭受当
   涕灭威”西瓜、“乙草胺”草莓、“套药袋”苹果……一个个关于农药残留的“新闻”让公众闻之色变“吃货”们人心惶惶更让很多农产品产地和农户遭受当头棒击恍如灾难。

  夏日渐近各色瓜果蔬菜又将集中上市有“毒”传闻是否又将如影随形?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一定不合格?检出残留超标的产品吃下后离“癌”不远了吗……面对消费者关注的有关“农药残留”的几大疑问记者通过采访权威专家为大家揭开危言背后的真相。

  高毒农药一直长期没有禁止?

  在刚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管理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药材。

  由于是在食品安全法中首提剧毒、高毒农药的禁令一度被解读为我国高毒农药一直可以用于上述产品。

  “从农业部门的规章到国务院条例对高毒、剧毒农药都作出了范围的限制严管下使用比例也逐年下降。此次在食品安全法中是将这一禁令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指出十年前高毒农药在农药中占比近30%现在不到1.7%。

  农药残留=不安全?

  “农药如果使用规范是安全可控的。但是不少消费者都认为有农残就等同于不安全甚至故意去选择‘虫眼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这其实是混淆了“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的概念。

  专家介绍蔬菜使用农药很正常全世界无一例外。只要严格执行停药期和严格用药范围农药残留是可以降解到安全标准范围内的而此时产品就是安全的。而农药残留标准通常是在实验室数据基础上再放大百倍量、确定的安全标准。也就是说即使出现了小概率的超标事件也不代表对人体有害。

  蔬菜农残超标这个“很普遍”?

  从农业部近年来的例行监测结果看食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也正逐年提高2014年全国各类蔬菜的合格率已达96.3%。

  来自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信息也显示近年来甲胺磷、对硫磷等禁用农药基本没有检出;氧乐果、克百威等限用农药的检出和超标的次数也大大降低已不是造成蔬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检出值也逐步降低虽然仍有部分蔬菜有农药残留检出但普遍检出值并不高基本都低于限量值。

  “我们在农产品生产之前就与农民签订药残检验合同如果发现谁家的农残超标不仅会退回当批次的产品还会影响到日后的合作。”辽宁省盘锦市金社裕农供销集团总经理巩金生表示虽然有些种类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农药在所难免但是农药自身具有挥发性再加上从用量上面严格控制几乎很少检验到农残超标的产品。

  含致癌物质就会“致癌”?

  “离开剂量去谈毒性不科学‘长期大量食用致癌’本身就是一个不科学的表述。”厉曙光说“不合格”不等于不安全更不等于“有毒”;含有致癌物质不等于一定“致癌”还需要看剂量和接触的时间这需要明确区分清楚。“简单说就是要说清楚多长时间、多大量。”

  例如曾引发沸沸扬扬热议的“含三氯生牙膏致癌”就算每天吃一管牙膏也没有安全风险;按照目前曝光的草莓中乙草胺最高值计算每天都吃一公斤草莓也不碍事;曾检出塑化剂的白酒每人每天喝一公斤也达不到耐受值。

  “如果真的出现不合格该罚就重罚但没必要用耸人听闻的说法去挑战消费者的接受度。”厉曙光说这既不科学、更不理性。

  一次检出问题防范一类产品“很必要”?

  记者在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辽宁省东港市发现因为一条草莓可能含有致癌农药的报道4月26日九九草莓价格还处于每500克6-7元仅仅两天就降到2-3元下滑幅度最高可达60%左右甜查理及冷棚草莓收购价格一度降到1元左右。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已经到了三人成虎的地步。”多位专家如此表示。消费者缺乏专业性在食品安全信息上更是“宁可信其有”有时候就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导致一些个别现象被不断放大加深人们的恐慌情绪。

  专家认为目前市面上公布的蔬菜农残检测结果主要来自于三方面:政府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媒体。但检测仅仅对样本或该批次负责任因为一次检测超标就去否定整个行业甚至永远远离这一农产品完全没必要。

  农户一次次“中枪”该咋办?

  十年前已被《新闻记者》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假新闻的“打针西瓜”传言每到夏季就卷土重来让瓜农头疼不已;本是42天左右正常出栏的白羽鸡在冠上“速生鸡”的名头后让消费者谈之色变;说面包含有“鞋底”成分让不少企业的产品一度滞销;更别说在新媒体时代牛奶致癌、猪肉含砷等经久不衰的谣言不时在朋友圈、微博刺激着消费者神经对农业造成的损动辄过亿元……

  细究种种“危言”肆虐原因有专家认为“一是传播谣言者影响力远远超过辟谣的人二是消费者倾向于把他们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当真三是消费者对负面的消息更容易相信。”

  专家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科普组织都应加强与公众间的“风险交流”及时释疑解惑成为不实信息的“过滤器”、网络情绪的“缓冲器”和公众的“定心石”向消费者传递理性的声音才能逐步消除公众的焦虑感。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刘顺意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农业部专家出面辟谣:农药残留种种谣言”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526/3476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