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难正成为农村"新常态"
清明前后,一排排茶树争春吐翠,正是采茶好时节。可是,舒茶镇石塘村的茶叶大户吴绳友却愁眉紧锁,自己的300多亩茶园里仅有几十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在采茶。吴绳友感叹道,早在一个月前就发布了招工启事,可是到现在来应聘的人仍然是寥寥无几。他说,现在采茶工很缺,每天工资开到100元,包午餐,还是请不到人。看到上好的茶叶来不及采,吴绳友只能看着快到手的"金叶"变"树叶"。
吴绳友的问题也是困扰舒茶镇这个茶叶大镇发展的难题---采茶季用工荒。据舒茶镇办公室主任周先才介绍,茶叶收入是舒茶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每年户均茶叶收入就达到4万多元。但这几年用工荒问题的出现,采茶招工难,使得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的茶叶白白浪费了,很多茶农因此遭受到不小的损失。
无独有偶,茶园缺劳力,农村的土地无人种也是一个大难题。眼下正值春耕时节,笔者在走访农村时,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农忙情景,农村的田野上,只有星星点点的几个农妇、老汉在田里播撒稻种。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的村庄只剩下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和老人耕种了,这是眼下舒城县不少农村的现状。
舒城县棠树乡龙泉农业合作社将100余户农民的270多亩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每年需雇佣100多个农民进行生产。但是据该全作社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雇佣的农民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体力完全不能和年轻劳动力比较。目前,该合作社最缺乏的就是懂技术、学习能力强的年轻雇员。但是眼下到了春耕季节,即使愿意开出200元一天的工资,也不容易招到人。
农村用工难根源在哪里?
农村用工难根源何在?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在舒城县部分农村进行了调查走访。
在舒茶镇军埠村这个全省有名的"茶叶之乡",笔者采访了一位正在采茶的老人。老人说,他的儿女常年在浙江一带务工,每年的采茶季节是他和老伴最忙的时期。白天采茶,晚上炒茶,老夫妻俩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一边说着,一边还在上下手不停的采摘着,恨不得一分钟拆成两分钟用。
当笔者问,为什么不叫儿女回来帮忙,老人家感慨道,儿女在外工作很忙,而且一来一回的路费也不划算。据悉,在他们村子像他们二老的情形非常普遍,该村人口约有2500多人,外出人口就有1200多人,而且外出务工的人多为青壮年。老人说,孩子在外打工,工资要比茶叶收入高多了,因此他们在采茶季都不愿意回来。
随后笔者又采访了一位熟练的采茶大姐,她平均每天可以采7.5公斤茶叶,最多的时候还采过10公斤。她告诉笔者说,采茶不光是一门体力活,还是一项技术活,好的茶叶必须要切中"一芽一叶",瞄准竖着的茶尖,连同旁边的一片鲜嫩的叶子,一起摘下,这样采下来的茶叶才可以上档次,卖出好价格。
笔者了解到,在舒茶镇,像这样的采茶技术工十分抢手。可是眼下下面临的"断档"问题,这位采茶大姐说,明年她的儿子就要上高中,到时候她就要去城里全职陪读,就不能再采茶了。
舒城县城关镇种粮大户葛茂丙说,他以前最担心的是田租太高,为手里无地而发慌。现在,却因农忙时雇不到工人而着急。葛茂丙细算经济账发现,过去他种田每亩纯收益在300元左右,而现在因为农村用工难,抬升了生产成本,每亩的纯收益下降到平均只有250元左右。"如果继续下去,种粮变得无利可图,就有更多人不愿种田,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该县五显镇清塘村,笔者采访了一个叫查全明的小伙子,他告诉笔者,下个星期他就准备去上海打工。为什么不愿意种地?查全明尴尬地笑道,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懂得怎么种地,他们这一代80、90后自小读书,家里的农活从未做过。不像父辈从小的时候就从长辈那里习得种田的技术,对他们来说种田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另一方面,他也觉得种田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如果告诉同学、朋友自己是农民,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该县春秋乡中元村书记潘孝柱给笔者分析了他们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年龄结构,基本上都是50岁开外的人,而且他们的子女即所谓的"农二代"很少有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在外打工的占绝对多数,更别提"农三代"了。而这些在城市打工的"农二代",一部分就留在了城市和城镇,另一部分即使回到农村,也早已忘了种地的本领。潘孝柱感叹,村里的农田耕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亟待改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今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转移,农村土地撂荒弃耕的现象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上是有效克服当前用工难的一个有效路径。舒城县马河口农机合作社的探索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该社所在的城关镇河口村大约有300名劳动力,组建农机合作社后,只需要150名劳动力就可以完成全村的农业生产任务,剩余的劳动力通过外出打工,每年可增加收入至少200多万元。
此外,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生产也是一个办法。舒城县千人桥镇三汊河村虽然也有不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但是那里的农民不愁,因为在该村有个不安分的种田人---鲁彪。他发展农机生产有10多年,现拥有中型进口联合收割机2台、中型拖拉机1台、旋耕机1台、开沟机1台,手拖7台,还组建了7人农机作业小分队,先进的机械、合理的价格、优质的作业服务,深受农民欢迎。在该县还有益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为种粮大户提供全程代育代插服务。
舒城县农机局的徐正平认为,以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到今天,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几乎到了极限,保障粮食安全,破解用工荒难题,今后还得在农业机械化上多做"文章"。
此外,在该县还可以看到,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成了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有一定文化水平,以种田为职业,通过规模经营过上了较为体面的生活。据悉,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每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的收入,有的年收入还达到了10万元左右。
该县棠树乡土管所的工作人员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开放,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小块分散经营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品质难以保证,因此,要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升现代化的规模经营程度,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种田效益,也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