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农致富 » 致富资讯 » 正文

曾经的贫困县如今变成致富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0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4604

 

  霞浦县海域广、滩涂多、岛屿也多,“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最美滩涂”,是霞浦响当当的3张名片。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全县养殖面积达28万亩,有海带、紫菜、大黄鱼和鲍鱼4个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场,6个现代渔业项目。

  在霞浦县溪南镇台江码头,记者看到,宽阔的海面上,一艘艘满载着新鲜海参的船只,不断向码头驶来,一筐筐刚从海上收获的海参被搬运上岸,渔民们黝黑的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今年海参行情好,从3月份进入收获期以来,价格一直保持在每斤50元上下,而且不愁销路,只要收上来,外地客商就拉走了。”养殖户老曾一边把海参往车上装,一边和记者说着话。

  今天,宁德拥有水产行业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4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7个,省级著名商标27个。“宁德大黄鱼”的品牌价值被评估为6.34亿元人民币。

  2014年,宁德渔业各种水产品产量82万吨,产值17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274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4335元。

  “‘念海经’就是要发展加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德的渔业加工企业从几十个小型加工作坊,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蕉城区、霞浦县、福鼎市还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大黄鱼、海带、紫菜、鲍鱼、海参等水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企业。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园区、蕉城区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正在建设之中。

  “山海资源开发要向深度、广度进军。”今天,宁德休闲渔业如火如荼。三都澳斗姆岛渔业休闲中心的主体,是由一艘2408吨位的老船改造而成的,利用海上的特色渔排资源,集垂钓、休闲观光、购物为一体,吸引了大批游客。负责人罗光明说:“油轮餐厅可同时供700人用餐,旅游旺季一天要接待游客2000多人。”

  以创建水乡渔村为抓手,打造集养殖、展示、观光、旅游、营销于一体的休闲渔业综合体。目前宁德已有省级水乡渔村21家,其中3家水乡渔村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摆脱贫困,最怕的是“思想贫困”

  ——生态型大农业理念,使农业农村经济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思路决定出路。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发挥综合效益。生态型大农业,既有生态的要求,又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有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必须走生态可持续的高效农业路子。

  深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在哪里?屏南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如今已成为福建全省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县,种植面积已超过16万亩,总产量近30万吨,仅每年6~10月,产值就突破5亿元,高山蔬菜每天外销量达600吨以上。县农业局局长高荣介绍说:“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没有污染,生产出的高山蔬菜非常受欢迎,再加上海拔相对较高,和平原地区有季节差异,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县里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发展高山精品蔬菜种植,打造精致农业产业链,全县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有近4万人,人均增收3000多元。许多种植大户靠种菜发了财,住上了‘小洋楼’。”

  “50多个品种在这里试种,分批次向全县推广。”周宁县政协副主席陈源清手捧着一个金色的南瓜给记者介绍说,“我们生产的这种贝贝南瓜,能吃出板栗的味道。县里建了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基地,仅浦源镇上洋村一个高优农业示范园面积就达3000亩,主要发展蔬菜、水果、兰花、铁皮石斛、金线莲等设施农业、精品农业。”

  古田县被称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在凤埔乡福全村的福泉鑫食用菌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传统菇房已经变成了厂房,食用菌种植采取流水线作业,菇农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这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是由该村72位村民投资入股创建的,村民们在这里既是工人也是股东。目前,该公司已建成136间自动控温生产标准房,以及冷库、菌包车间、净化接菌室、产品包装车间等。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工厂化生产,旺季时可日栽培无公害鲜菇1.5万袋,日产鲜菇6吨以上,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市场,年创产值达2000多万元。

  目前,宁德11个市级高优农业示范园区,累计完成流转土地面积14185亩,建立钢架大棚7306亩,开发种植高优农业作物面积12272亩,建成特色产业基地60多万亩。

  特色生态产业致富农民,但对于少数民族的特困群众还要有特殊的办法。

  “要把畲族群众的脱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宁德是畲族主要聚居区,畲族人口占了福建省畲族的1/2,全国的1/4。蕉城区上金贝村82户303口人全部是畲族,居住在八仙山的山头上,村民站在家门口能望见宁德市区,过去因为不通路,去一趟市区来回需要一整天,再加上语言交流困难,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极为微弱,这个村的群众一直没有脱贫。如何把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畲族村寨,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让畲族村民在家门口脱贫致富?2008年,上金贝村被列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村。

  今天的上金贝村,古民居、林间小道、景观湖、现代农业观光园成了观光客的驻足之地,村民办的“畲寨酒家”、“农家乐”,一到节日期间,甚至需要排队等候。昔日一个贫穷的畲族寨子,变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美丽乡村,被认定为“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今年72岁的村民钟林暖,正在自家三层小楼前翻晒腌制竹笋,他见证了这个畲族村的变迁。“早年间下山卖茶叶,天不亮起床,晚上擦黑才回到家,忙活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交通方便了,游客多了,在家门口卖茶叶,价钱还更高了,真是奇了怪了!”

  “造福工程”让散居在深山里的畲族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蕉城区蒲岭南山村也是个畲族村,以前畲族群众就居住在山上的茅草土屋里。现在位于山脚下的华盛新村就是主要由政府出资统一规划建设的,占地面积56亩,安置了从山上搬下来的600多名畲族群众。村民蓝其玉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过去住在大山里太不方便了,一到下雨下雪小孩就上不了学。现在搬下山住上了新楼房,学校医院就在家门口,真要感谢政府啊!”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赤贫村”,这个村庄的巨变,是宁德实施“精准扶贫”的生动实例。1984年,扶贫开发由这里走向全国。此后多年间,从实施整村搬迁到整村推进综合开发,赤溪村旧貌换新颜:白墙青瓦的徽式建筑,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产发展有声有色,村庄旅游远近闻名,“赤贫村”变成了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村。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从2008至2012年,宁德市共对45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从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益事业等各方面全面扶贫开发。一个个僻壤穷村由此脱胎换骨,尽显生机活力。

  2014年,宁德市6个省级重点扶贫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达10.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达17.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1.3%。

  “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间;坐车老是颠,铁路沾点边。”这是过去人们对宁德经济落后的诙谐调侃。

  如今是“风光旖旎生态好,‘铁公机’(铁路、公路、飞机)全有了;百姓安居又乐业,小康路上领头跑。”

  这一切,得益于“弱鸟先飞”的奋发精神,得益于“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坚强意志,得益于“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理念创新,得益于生态型大农业的思路根植人心,得益于“闽东精神”一以贯之的不懈实践。

  走生态的路子,唱山海大合唱,念综合效益经。宁德依托自身优势,在农言农,为农强农,农外富农,宁德市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立体式的现代高效农业路子越走越宽广!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王梦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曾经的贫困县如今变成致富县”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507/3458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