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之初的“荒草遍地”,到如今的“虾稻共作”,陈彬的小龙虾养殖产业在长沙望城区东城镇大龙村已小有名气。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引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向村里推广养虾经验,帮助村民共同致富,实现双赢。
返乡创业的“高材生”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业……虽然陈彬的家乡就在东城镇,这个1990年出生的高材生却从没想过会回农村老家养虾。
可命运总是令人捉摸不透。毕业之初,陈彬的职场生涯并不顺利。“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碰了不少壁,还曾在高档酒店里做过事,但收入不高,干得并不开心。从小生活环境优越的陈彬心里憋了口气,想要干点自己的事业。”
除了年轻人渴望实现自我的追求外,陈彬返乡创业的背后更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希冀。“我刚毕业时回老家探亲,看到不少农田成了荒地,田埂上长满杂草,一旦下雨就无法通行。”陈彬说,年轻劳动力都流向城市,留守老人的劳动与管理能力不够,即使能种,也顶多种一季稻,收入普遍偏低。
如何改变家乡面貌?“长沙在望城成立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依靠科技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将是大势所趋。”这是陈彬给出的答案。
有了创业的梦想,项目选择便成关键。通过偶然的机会,陈彬发现长沙地区小龙虾销路不错。“长沙人特别喜欢小龙虾,一帮朋友点上几盆,可以从下午吃到凌晨两三点。”陈彬算了一笔账,一条街一晚就能消费几吨小龙虾,而所有街道加起来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怀揣着梦想与计划,陈彬注册了一家公司,并在东城镇大龙村承包了200来亩水塘,开始他的养虾事业。
“虾稻共作”打造生态养殖模式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创业,农业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变数很大。承包水塘后,在一些“技师”的推荐下,陈彬在承包的水塘中投入一批外观十分好看的“虾苗”,可过了一段时间,这批“虾苗”不仅没有产卵,反而还死掉不少。经专家鉴定,这些所谓的“虾苗”根本不是用来产卵的种虾,只能作为成品直接卖给虾子店。
有了经验教训,陈彬深知养虾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他专程前往湖北请教专家学习养殖小龙虾,还找到湖南省农科院的专家帮忙做规划,小龙虾养殖渐渐走上正轨。在专业知识与养殖实践的结合中,陈彬选择了一种纯生态的小龙虾养殖模式——“虾稻共作”,即充分利用现有稻田资源,保证小龙虾长的大、效益高,又能同时进行水稻培育。
“我的每个水塘的中部是稻田,四周挖出一圈大沟。如此一来,在稻田需要整田、插秧时,放出一部分水,使稻田部分露出来,此时稻田周围的大坑就供幼虾生长;整天插秧后,我们再放水,把沟里的幼虾引入稻田里让其继续生长。”陈彬介绍,相比于在普通沟渠内养殖,通过“虾稻共作”生态模式,不仅产量增加,每年能收两季虾和一季稻田,小龙虾的品质也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虾塘区域的生态非常好,水域面积很大,夏季很凉快,青蛙、野鸭也经常跑过来玩。我时常到塘边散步,吹吹清凉的风,听听蛙叫虫鸣,好不惬意。”陈彬颇为得意地说。
“养虾能手”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目前,陈彬已拥有200来亩的小龙虾养殖面积,50名职工均来自附近的村庄。“现在每亩产量至少有280斤,小龙虾市场价每斤能卖28-30元,减去成本,光卖虾一项今年少说也有几十万的利润。”陈彬已经成为当地不折不扣的“养虾能手”。
“我们引进‘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公司租下土地,建设成现代农业基地,吸纳周围农户加入进来。”陈彬介绍,公司把养虾经验介绍给农户,还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农户养出的虾子我们来收,农户不用担心亏本。此外,公司向农民支付的土地租金已经超过农民自己种田的收入,农民还能到公司上班赚取工资,收入至少翻了一倍。
虾养的事业风生水起,但陈彬的下一个目标则是打造一个集中休闲、餐饮、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农庄。当下,他的目光已看向虾塘边千余亩的土地,按规划,这里将建立起一座种植樱桃、金桔、无花果等小水果的“四季果园”,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果树开花结果,吸引四方游客。
孙进兵是村里生产队的大队长,是第一批加入陈彬公司的农户,也是如今小龙虾养殖基地的负责人,他感慨地说:“以前狭窄的田埂变成了现在宽阔的水泥路,荒田里长出了肥美的小龙虾,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现在村里各处均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