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的过程包括暴露分析(PEC)、毒性效应评估(EnP,UF)和风险表征三个方面。其中,暴露分析和毒性效应评估及不确定系数是风险评估的三大技术要素。
一、暴露分析(PEC)
低层次暴露评价通常通过假设估算、简单模型预测实现。其中,有效成分室内环境行为试验数据、物理化学特性、剂型、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次数、持效期等,是模拟暴露的关键参数。
高层次暴露评价则需要更多数据、采用更复杂的模拟乃至实际监测得到。实测的途径有中宇宙试验(水生态系统)、半田间试验和田间试验。
二、毒性生态效应评估(EnP)
低层次的毒性生态效应分析,即受试农药对环境有益生物的室内急、慢性毒性试验,最终得到LC50、EC50及无可观察不利效应浓度(NOAEC)等毒性终点值。
高层次的毒性生态效应分析往往在低层次效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SSD(物种敏感性分布,对5%的物种存在危害的浓度)、中(微)宇宙、田间模拟等研究,确定农药在接近实际使用情况的条件下的生态效应。
三、安全系数的确定(UF)
主要考虑实验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实验室内/间的差异,实验物种/个体间的差异,急性结果推断慢性毒性时的误差,室内毒性实验结果推断田间毒性时的误差等。安全系数可以通过延长试验时间、重复实验、增加测试物种(SSD)、测定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等调整降低,而半田间/田间实验毒性结果则可不用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还受被保护生物的种类(重要性、生命力、可恢复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安全系数是可以变化的。被保护生物越重要,安全系数越高;试验越高级,安全系数越小。根据毒性终点数据来源,安全系数一般为100,10,5或1。
四、风险表征
低层次评价一般用风险商值进行风险表征,即把模型预测或实际监测得到的农药环境浓度与实验室测得的毒性终点值相比,同时考虑安全系数,得到风险商值,最后将得到的风险商值与关注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对农药的生态风险作出初步的判断。
高层次评价则需要对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实际风险进行直接表征。
风险商值的表达公式:
一般情况下,RQ≤1,风险可接受;RQ>1,一般会触发高阶次试验,以降低暴露浓度及安全系数,从而降低RQ。
风险评估是费时、费力的评价手段,但也更科学,更接近实际。很多对环境生物高(剧)毒的农药,由于在环境中暴露较低,实际危害较小。基于毒性(危害)的评估与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环境风险评估是农药登记审评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