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通报了河北邯郸“2·15淫秽表演案”和江苏沭阳“2·27淫秽表演案”两起农村违法表演案件,并指出将以营业性演出市场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执法,严查“脱衣舞”表演。
据了解,这两起案件并非个例,在中原地区的某些农村,葬礼上的“脱衣舞”表演已不是一日两日了。这里不禁要问,“脱衣舞”这种文化糟粕为何会在本应肃穆沉痛的农村葬礼上进行?
首先是喜丧仪式的异化。中国传统中一直有喜丧的说法,一般是指老人由于高寿而自然死亡,则谓得天命和自身的造化才能如此,因此参加这样的葬礼亦有愿保长寿之意。喜丧虽以悼念为主,但基调不悲,来的人越多越好,所以主家一般请戏班子等表演来助兴。谁家的丧礼办得体面,办得“有规有矩”,就表示谁在村里拥有更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威望,或者更懂得礼仪。为了在葬礼中聚集更多来宾,很多人不得不妥协,采用“脱衣舞”这种方式这种吸引年轻人。因为那些传统的戏剧已经远远不及这些具有流行元素的节目具有“魅力”,根本无法吸引年轻人。久而久之,默许和从众演化出所谓新的习俗。当这成为炫富的一种载体,“喜丧”的范围也一直在扩大。但是,很多老人并不认同“脱衣舞”,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极不好。破除这种陋习,应该从治理大操大办之风开始,加强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健康引导,将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文化下乡等活动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乡村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乡村农户的红白喜事,倡导简朴之风、节约之风。
其次是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缺失。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但由于农村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给这种低俗表演留下了滋生空间。加强农村市场监督信息员的培养不失为好办法,加强社会共识,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能够让这些违法行为最大程度的“浮出水面”。
除了上面两点,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供给少,即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缺失。近年来,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许多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进。抽烟、喝酒、打牌依然是村民娱乐的“老三样”。不法分子瞅准了农村贫瘠的精神生活和逐渐鼓起来的口袋,“脱衣舞”之类的低俗文化演出才会有市场。
与经济发展不同的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传承是一个渐进式的积淀过程,需要健康文化的不断熏陶,需要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当人们荷包鼓起来、方向却跑偏时,更需要及时纠正,不能让低俗的“脱衣舞”肆意蔓延,跳断了优秀传统,跳碎了乡风文明。为此,各地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组织更多的、与地方民俗和文化传统血脉相连的优秀文化作品和文艺演出经常到农村进行展演,真正让健康活泼、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去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深层次的精神生活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