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养蜂也能成就大产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574

 

  引种应该注意啥

  养蜂人引进蜂种切忌追求完美,任何一个蜂种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各种优点都具备,引进蜂种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根据生产目的与地域条件科学引种。蜂种的优劣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蜜源条件及养蜂人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目前不存在绝对的蜜蜂良种,如黑体色蜜蜂(卡蜂、高加索蜂等)生产蜂蜜能力强于意大利蜂,耐寒,饲料消耗少;但王浆主量低于意蜂,耐热性差,对外界条件变化敏感,春季群势发展慢,秋季停产早。

  二是根据生产目的与地域条件科学引种。以生产蜂蜜为主的蜂场,应引进黑体色蜂种或其杂交种,如黑环、卡蜂、松丹1号、高加索等。以生产王浆为主的蜂场,应引进王浆高产蜂种如浆蜂。蜜浆兼顾型蜂场应使用黄环、松丹2号等。北方寒冷地区引进抗寒蜂种,如卡蜂、黑蜂、松丹1号等。南方蜂场则应引进意蜂或其杂交种。

  三是新引进品种示范。引种后不宜立即用新种全部取代原来饲养品种,应先培育部分蜂王用于生产,经过一个花期后再确定该品种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蜜源条件,然后再大规模更换蜂种,这样才能保证引种效果。

  四是定期换种。生产性蜂场一般每年换王1~2次,为防止近亲交配导致杂种优势退化,应定期换种,引进不同品种或同品种不同品系的良种蜂王进行重新杂交。已经使用过且表现优良的蜂种引种后即可直接实行全场换种,提高蜂群的生活力与生产力。

  如何防止蜂群盗蜂

  盗蜂,是蜜源缺乏季节,外勤蜂从野外采不到花蜜,到处寻找采蜜的机会,经常出没在外群蜂的巢门前,时常窜入戒备不严的蜂群中,在蜜脾上吸吮蜂蜜盗回本群,回巢后像发现蜜源那样招引更多的外勤蜂参加“偷盗活动”。如果被盗群有抵抗能力,就与盗蜂互相厮杀;如果被盗群无抵抗力,只好任其将巢内存蜜盗光,以至全群饥饿而死。作盗的蜜蜂多为身上绒毛脱落,腹部光亮的老蜂。

  盗群识别被盗群的巢门前比较混乱,工蜂相互厮咬、斗杀,地上有被蜇刺中毒而死的工蜂。进巢门的工蜂腹部小,出巢门的工蜂腹部大(蜜囊中吸满蜜),行动慌张,如用手指挤压钻出巢门的盗蜂腹部,蜜即从吻中流出。而作盗蜂群的巢门前外勤蜂像采集丰富蜜源那样忙碌,进巢门的腹部大,出巢门的腹部小,如果作盗多时,巢内已有盗回的新蜜。要想分辨出作盗群,可往被盗群巢门前正在乱飞的蜜蜂中撒一把面粉,然后观察其他蜂群巢门,若沾上面粉记号的归巢蜂多是作盗群,被盗群多为弱群、无王群、蜂少脾多的群。或刚开箱检查处理过的蜂群、刚被喂过蜜糖饲养的蜂群;以及使用挥发性药物防治蜂螨的蜂群。因此,蜂群起盗的原因与饲养管理有着直接关系。另外,盗性与品种也有关系,有的品种盗性较强,防卫能力较弱,容易作盗或被盗。

  预防盗蜂措施在饲管蜂群的工作中要养成注意防盗蜂的习惯,不给蜂群造成任何作盗机会。要常年饲养强群,保持饲料充足,无蜜源期不饲养弱群,无王群及时合并或介绍蜂王。除了大流蜜期外,要撤出巢内空脾,保持蜂脾相称。缺蜜源时要缩小巢门,白天少检查不喂蜜。还要注意不把蜜汁糖浆洒在蜂箱外边,场地上的蜡原料要清理干净。巢脾、蜂蜜要严加保管,减少招引盗蜂的机会。易起盗蜂期间,不用易引起盗蜂的药物防治蜂螨和病害。对于盗性较强、防卫力差的高加索等蜂种,要针对其特点,把防盗措施贯穿于饲管的过程中。在蜜源终止前安排好防盗措施,易起盗蜂的季节要注意巡察,若有盗蜂苗头应及时处理。

  被盗群的处理如盗蜂不严重,可把被盗蜂群的箱前用树枝和乱草遮挡,或安上防盗巢门(用板条锯成N形的弯曲巢门洞),并在踏板上抹一些煤油或卫生球粉等有气味的物品驱赶盗蜂。如果是一群盗另一群,可以把作盗群和被盗群王互换位置,迷惑盗蜂群。如多数群同时被盗,最好的方法是把被盗群转移到距原场2~3公里的地方,暂放一段时间,待蜂群秩序恢复正常后再搬回原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高小生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养蜂也能成就大产业”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429/3450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