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较小,发病初期叶片反面呈水渍状,正面呈黄白色,棱形或长圆形,长2-5毫米,病斑中部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影响光合作用,植株长势减弱或停止生长,发病中心明显。
病原及发病原因:该病是由姜斑点霉菌侵染所致。8月中旬始见中心病株,随后蔓延全田,9月中下旬为流行盛期,末期在10月下旬,这期间日平均气温高,气温达30℃以上,最低气温20℃左右,是全年温度最高时期;降雨量大,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时期,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且8、9月份雨日多,利于姜斑点病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另外,种姜地片较为固定,连年种植,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菌源;肥料单一,氮肥投入量过多,磷钾肥施用偏少,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姜斑点病发生的早晚与汛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汛期来得早,姜斑点病发生的也早。
防治方法;有条件的要避免连作,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加强健苗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搞好田间调查及早发现病株,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600倍液或30%嘧菌酯1000倍,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30%爱苗(苯甲*丙环唑)乳油4000---5000倍液,乙蒜素1500倍喷雾,每亩用液50公斤,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喷雾,隔6-7天喷一遍,连续防治3-4次,防治效果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