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是高兴了,但乳制品人却在背后默默哭泣着,正巧小左身边就有养牛的朋友,近些天头都晕了。这位河南农民头几年手上有点余钱,就想捣鼓着靠养奶牛发财,前后投入400多万还向银行贷款不少,奶场终于在2013年瓜熟落地。日均产奶量在2吨,最初给龙头企业光明乳业供奶,辉煌的时候每吨鲜牛奶可以卖到5000元,简单按照2000元成本计算,那收入是相当可观!不过躺着数钱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去年开春以后鲜奶收购价格就坐起了过山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跨擦一刀直接见底到1000元附近,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直降4000元,别说奶农们了,我看就连牛妈妈们也都要傻了眼,怀疑自己流出来的不是奶而是水吧!
说回正题,经营奶牛场这几年朋友开始有点懵懵懂,并向我总结了三点赚钱难原因:第一奶农没有定价权。原奶作为乳制品中间环节散户数量众多,因此在下游大企业面前显得非常渺小,鲜奶价格奶牛们说了可不算,定价权在大企业手里,即使在合同期限以内也经常遭到种种刁难,可下游又岂是一个小小奶农能对抗的呢?第二,当年那场奶粉风波,着实给国人造成巨大心里阴影,再加上液态奶价格本身就不便宜,偏远地区乳品消费市场培育不够,这都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第三引导奶制品消费。之前一度热议的常温奶和巴氏奶区别标准,随着常温奶更容易抢占市场份额,而原本只做巴氏奶的企业也就纷纷加入这一阵营,最终结果,都成自己人了还打什么打。企业在市场化大潮中可以低头,但消费者要的毕竟是乳制品而不是白色饮料,所以无形之手有时还是需要进来指导一下工作的。
中国乳制品企业不争气,但挨板子的却往往打在奶农们身上,他们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