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蔗糖产业何时能走进春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15  浏览次数:83220
内容摘要:  目前蔗糖产业陷入了寒冬,必须要出台相关措施支持蔗糖产业、严格控制食糖进口及提高食糖进口关税,同时让糖料实施目标价格管
   目前蔗糖产业陷入了“寒冬”,必须要出台相关措施支持蔗糖产业、严格控制食糖进口及提高食糖进口关税,同时让糖料实施目标价格管理尽快落地。

  2011年以来,由于食糖进口关税偏低,国家宏观调控弱化,“洋糖”巨量进口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加之国内种蔗、制糖成本上升,国内糖业全面亏损跌入“寒冬”。糖价从2011年每吨7700多元跌至低谷时的每吨4000元。

  当前,糖价虽有回暖趋势,但仍然难以彻底改变我国蔗糖业步履维艰的困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糖业生产在土地资源、机械化程度、糖料收购价格等方面仍存在挑战,同时食糖国内国际市场价格严重倒挂,进口食糖仍对国内糖业形成巨大冲击,2013/2014榨季全国制糖工业已经亏损100亿元。预计2014/2015榨季,制糖行业仍将亏损。

  业内认为,食糖涉及3000多种工业品原料,国际糖价不可能长期低位运行,我国的“糖罐子”不能捏在他国手里,糖业更是广大农民的“钱袋子”。提升我国食糖自给率、解决目前国内制糖业的困境难以完全依靠糖厂自身,国际上对糖业进行保护和扶持是产糖国家的普遍手段,亟盼“堵疏结合”。

  “堵”即是国家层面严格控制食糖进口及提高食糖进口关税,“疏”即是国家有关部门尽快让糖料目标价格管理落地,确保全国4000万蔗农的利益和食糖供给安全。

  制糖业遭遇“内外交困”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这一轮蔗糖产业“寒冬”主要由国内、国际等多重因素构成。

  首先,国内种蔗、制糖成本上升。以全国第二大蔗糖产区云南为例,由于多为山区,交通条件差,中低产蔗田地比重大,蔗区机械化水平低,增加了糖厂的运输费用和蔗农的生产成本。在耿马县耿马镇,每吨甘蔗均价420元,仅砍运一项的费用就达150元,加上前期种植成本,甘蔗种植成本占总收入的60%。

  种植成本大造成制糖成本居高不下。记者了解到,2013/2014榨季云南省吨糖完全成本为5400元,而全省食糖平均销售价仅为每吨4366元,每吨亏损1034元。

  其次,进口糖大量涌入,让国内糖业“雪上加霜”。分析数据表明,近年来进口食糖占了我国食糖产量的近30%,远高于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5%目标,形成了国产糖、进口糖双源供应的格局。

  据云南省糖协的统计,2013年,全国食糖进口454万多吨,2014年进口348万多吨,2015年1月进口量仍达40万吨。

  在进口糖的大量冲击下,国内市场糖价和制糖成本已严重倒挂,以云南最大蔗区临沧市为例,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吨蔗收购价仅为200元人民币,而临沧市的吨蔗平均收购价为420元。

  第三,个别地方认识不到位,产业发展潜藏“鸡肋”之忧。云南省工信委总经济师武俊说,制糖工业是云南一些边境县唯一的工业,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边疆等的作用不可替代。

  “但一些领导干部对蔗糖产业丢不得、垮不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追求短平快式的产业发展,甚至存在限制发展的现象,致使部分州市蔗糖产业出现萎缩。”武俊说。

  国内结构调整悄然进行

  从中长期看,国内食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据国际糖业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食糖消费预计达到2210万吨,将超越欧盟(1970万吨),成为继印度(3270万吨)之后全球第二大食糖消费市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蔗糖产业仍面临三个基本挑战:

  一是土地资源的挑战。云南省糖协理事长邓毅介绍,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农产品种植成本刚性上升是一个趋势,而国际主要产糖国广袤的土地资源也使我国的种植成本处于劣势。

  二是机械化程度的挑战。由于主要产糖国土地资源丰富,推广机械化拥有天然条件,为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劳力成本创造条件,在规模化种植的条件下,种植成本的控制拥有基础。

  三是糖料价格水平的挑战。基于前面两个优势,主要产糖国的糖料收购价格相对较低,目前为每吨200至300元,几乎只有我国的50%到70%。

  从国内糖业情况看,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北方产区因竞争力下降,连续灾害影响,黑龙江山西已基本退出全国糖业市场,内蒙古河北新疆产量继续下降,萎缩态势明显;南方产区中,广东海南广西因连续3年下调甘蔗收购价,其中广西糖料甘蔗收购价及种植面积均有下降,我国新一轮糖业自主结构调整悄然开始。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蔗糖产业何时能走进春天”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415/3432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