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毅、武俊分析,糖业生产正在发生第三次转移,各产区正围绕原料的高产高糖和产品的深度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展开竞争。“与其他省区相比,云南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以及向光热水土条件更好的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辐射优势。同时,云南产糖率位居全国前茅,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高,这些均为云南承接第三次糖业转移奠定基础。”邓毅说。
“在资源和市场方面,云南拥有其他蔗区无法比拟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目前境外替代种植和跨境农业合作的甘蔗产量已经达到100多万吨。”武俊说。
“两反一保”保障供给安全
业内认为,2015年如果国家层面对蔗糖产业不实施大的战略调整,出台相关措施支持蔗糖产业、严格控制食糖进口及提高食糖进口关税,让各方望眼欲穿的糖料实施目标价格管理尽快落地,我国4000万蔗农的利益和食糖供给安全将难以得到保障。
一方面,要切实管控食糖进口,尽快采取“两反一保”措施。云南省工信委主任岳跃生分析,根据食糖总产量和总消费量,中国食糖应该供求平衡。但我国进口食糖关税偏低,配额内食糖进口关税仅为15%,配额外食糖进口关税也只有50%,而全球食糖进口平均关税为97%,发达国家平均关税达122%。
相关人士建议,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国家应加强对食糖进口严格管控,一是配额内(194.5万吨)食糖进口尽可能减少;二是配额外食糖进口,进口关税由50%提高至100%;三是严厉打击食糖走私进口。
记者了解到,2014年10月商务部和农业部已经对食糖持续、大量进口冲击国内蔗糖产业情况在广西进行了调研,产糖区已经向商务部提出启动“两反一保”措施的报告,但至今仍然没有实施。
另一方面,启动糖科目标价格管理政策,有效化解“政府蔗”与“市场糖”的矛盾。这既有利于保护糖农生产积极性,又不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企业,同时也减少对糖价的行政干预,缩小内外价差,减缓进口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武俊介绍,目标价格管理是指由政府设定农产品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则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如何确定目标价格、供求双方利益如何平衡、市场价格怎样认定、差价如何补贴给蔗农等问题需要科学、客观、系统制定。
云南省工信委经济运行处处长魏树平介绍,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我国对大豆、棉花已经启动目标价格管理政策。比较而言,实施糖料目标价格管理已经有基础、简便易行、所需资金相对不大(棉花需要260亿元,糖料只需要60亿元左右),期盼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启动糖料目标价格管理,并将云南列入试点范围。
业内人士还期盼,可建立食糖短期工业储存的长效机制,把食糖工业短期储存作为蔗糖产业调节供需、稳定生产、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重要抓手。同时,加大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为产业脱困“扶上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