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阳春三月,行走在张家川县的乡村山间,到处可以看见一排排现代化畜舍,牛羊在温暖舒适的暖棚里啃食着青贮饲料,还有那满脸喜悦的养殖户,无不彰显着张家川县发展现代草畜产业给干旱山区带来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张家川县紧紧围绕“六大行动”和“13111”草畜富民工程目标任务,整合资金,创新机制,抓主抓重,形成领导重视、干部积极、群众热情的良好发展氛围,畜牧产业化进程得到了扎实推进。全县牛羊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9个,规模养殖场80个,养殖专业村84个,牛羊规模养殖户1.2万户。初步建成了畜牧种植、养殖、育肥、加工等生产基地5个,覆盖全县15个乡258个行政村;全县发展草食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已成为草食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全县建成以皮毛、活畜交易为主的专业交易市场7处,有各类草畜产品交易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1200多人(个),各类畜牧养殖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31个,畜牧产业链条得到了延伸。
为了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张家川县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在资金、用地、实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培植出了嘉禾草业有限公司、“伊味思”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联民养殖有限公司等一批畜牧龙头企业。“艾姆尼”、“伊味思”等清真牛羊肉已成为名优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供不应求,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提升了产业带动能力。
2014年,全县牛羊饲养量达到了64万头(只),牛羊肉总产量1.1万多吨,鲜奶产量342吨,全县牧业产值达到2.48亿元,草食畜牧业份额占到68%。农民人均牧业收入972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草食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张家川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推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张家川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出台了肉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对草食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强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产业发展。
张家川大力兴建西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在清水河流域连五、川王、龙山、大阳4乡镇74村,按照相对集中、功能互补、合理布局、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以扶持标准化养殖场(小区)、饲草料开发、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打造“张家川红花牛”生产核心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兴建西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园区建设启动以来,已投资1.59亿元,建成畜牧生产企业49个。示范园区建设呈现牛羊产业齐头并进、“双核”示范、母牛繁育和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的良好局面。
以马鹿、闫家、平安、恭门、刘堡、张棉等东部6乡镇94村为重点,采取增设冻配改良点、引进良种能繁母牛、建设良种繁育场(小区)、扶持养殖大户等措施,不断扩充基础母畜数量,提高优势畜种单产水平,推进基础母畜繁育示范区建设,夯实东部基础母畜繁育示范区基础。由张家川县财政向东部6乡镇最贫困的25个村投入专项资金1250万元,高标准组建成立村级产业发展扶贫资金互助协会25个,为广大贫困户提供贷款,扶持发展基础母牛繁育。2014年引进购进基础母牛2120头,目前示范区基础母牛存栏量达4.8万头,进一步巩固了“张家川红花牛”核心群。
多方位开发利用饲草料资源
每年秋季,在张家川的各大养殖场里,当地群众把一车车玉米秸秆拉到这里销售,机器轰鸣声中,收割的新鲜玉米秸秆粉碎后洒落在青贮池中。
张家川县现有天然草场36万亩,其中成片草地18万亩,产草量达3万多吨,具有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张家川结合草原补奖、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积极发展人工种草,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面积达到12万多亩。同时,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3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1万吨。以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场)和专业村为重点全方位抓了饲草料的青贮氨化和加工,建成青贮氨化池4500多个,年完成青贮氨化7.5万吨,极大地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积极培育和扶持草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已有草产品加工经营企业2家,年加工销售草捆、草粉等产品1500吨;饲草料加工点3个,年加工混配合饲料1.53万吨,加工草粉1.8万吨。丰富的天然草场,大量的人工种草和农作物秸秆,配套的饲草料加工技术,为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