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 正文

农艺师年过古稀仍心系基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24  来源:城市晚报  浏览次数:811811
内容摘要:  张明哲,双辽市人,1967年吉林省农业学校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双辽县柳条乡农业技术员。1990年担任农业站站长;2000年,调到双辽
   张明哲,双辽市人,1967年吉林农业学校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双辽县柳条乡农业技术员。1990年担任农业站站长;2000年,调到双辽市种子公司,相继担任科长、副总经理、高级农艺师;2002年至2006年,先后担任双丰种业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2009年,他被授予“双辽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双辽市第二批市管优秀专家”;2010年,被授予“四平市先进科技工作者”;2011年被授予“吉林省老科协农村科技致富工程优秀老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

  城市晚报四平讯双辽市农业系统老科协理事、今年70岁的高级农艺师张明哲,信守诺言,服务“三农”,40年如一日,不辞辛苦,扎根田间,南下“求经”,为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新技术甘愿付出,对农村改变种植结构花生高产做出了突出贡献。退休后8年来,依然兢兢业业,继续研究探索花生栽培技术,用自己的夕阳余晖照亮了双辽的“三农”大业,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尊敬和爱戴。

  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5年,张明哲在红旗镇义顺村调查花生出苗率时发现,凡在5月12日前播种的花生全部毁种,原因是播后低温烂种,而义顺村村民赵德良用“卫福”拌种,同样是5月12日前播种却出全苗。他引进的“卫福”花生拌种新技术,预防低温冷害造成烂种和出苗后死苗,确保保全苗,收到了最佳效果,深受农民欢迎。张明哲在科技普及推广上不厌其烦地“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一起干”,对推动双辽花生种植创高产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006年,他与双丰种业公司其他技术人员共同选育花生种子“双花一号”由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他在双辽市种子公司在职期间,主持推广花生大垄双行覆膜播种项目,勤奋务实,业绩突出,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7年9月,在农业科技战线上连续工作40年的张明哲从双丰种业公司光荣退休,为了大力推广花生高产新技术,继续服务“三农”,创建了双辽市双英花生研究所。

  2008年1月,他自费参加了第五届全国花生研讨会,结识了全国各地许多花生知名专家,开阔了视野。为了大力推广花生高产新技术,继续服务“三农”,创办了双辽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双辽市双英花生研究所。他们的花生公顷产量都在10000—12000斤左右,而双辽当年花生垧产仅在5000—6000斤,他决心推广花生大垄双行覆膜技术,通过示范户种好样板田。为此,他出资2.2万元从山东购进花生种子和地膜无偿送给全市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面积0.3垧—0.5垧,其中服先镇太和村李玉秋等农户垧产达到10000—11000斤。

  2009年,他创建了实验面积25万平方米的双辽市双花生高产示范园区,采取统一耕地,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技术指导。还争取到国家花生覆膜抗旱节水技术项目和花生覆膜滴灌示范项目,高产示范田面积15公顷,推广无毒无公害、绿色农业用生物制剂包衣代替农药包衣防治地下害虫,用生物杀菌剂防病害,实施生物叶面肥代替追肥,打造双辽绿色花生品牌。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一条龙,全程跟踪服务,定期到示范农户指导播种防病技术,印发花生技术资料2万余份发给农民,推广普及花生新品种、新技术。为了实现所带农户走共同致富之路,张明哲经常走村屯、赴田间、下农户,坐在农民炕头上为农户“传经送宝”、“支招把脉”。

  当年,双辽市遭遇了历史罕见干旱,由于推广了覆膜机播,多数农户公顷产量仍然保持8000斤左右。为了使这一技术进一步推广普及,2010年他又创建花生大垄双行覆膜抗旱机械播种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内,花生种植承包户一律实行覆膜机播。播种时,施肥、覆膜、播种、覆土一次完成,可使每公顷保苗12-13万穴,每穴2粒,既保证了株数,又节省了种子投入。

  建立花生覆膜滴灌项目助农民增收

  2011年,双英种业和服先太和村8户农民共同建立的花生覆膜滴灌示范基地面积达到20垧。当时没有播种机和窄距农用四轮拖拉机,张明哲就从山东购进5台花生播种机,无偿送给农民使用。把滴灌设备安装在播种机上,做到播种、施肥、喷除草剂、覆膜及膜上压土多道工序一次完成。农户没钱购买农用物资,他就按进价先把种子、农药、化肥、地膜送到农户家,秋后返本,不计利息。秋天丰收了,示范户李玉秋种2垧地花生平均产量达11700斤,每垧纯收入2万余元,创当地花生高产和经济收入之最。李玉秋种花生发财了,他逢人就说:“多亏张大花生(张明哲在花生种植户中的绰号叫张大花生)啊,要不,我哪能赚那么些钱呢!”2011年9月,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四平试验站站长高华援来到双辽在花生研究所所长徐宝慧陪同下考察花生覆膜滴灌项目。

  通过农业产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双辽花生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万亩,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但是,在花生种植上仍然存在着单产不高不稳、提高单产依靠投入、科技含量较低的三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明哲多次去山东,邀请花生栽培专家来双辽实地指导花生种植技术,先后引进山东花生研究所选育的“花育20”和青岛农大选育的“青花6号”等原种,结合机械化等距播种、轮作及合理施肥等综合措施,在双辽市指导示范户播种“青花6号”,首创每公顷花生产量突破万斤的高产纪录,比当地花生品种每公顷增产20%-30%左右。为了建立自己的良种繁育体系,确保种子纯度,他同山东花生研究所建立了远程异地引种育种关系。2013年9月,双辽电视台采访山东花生专家蔡长久。

  引进花生品种传播高产新技术

  2013年早春,他经过潜心专研,育成了“双英1号”花生品种。他坐车去离县城百里外的茂林镇孟益村示范户常树友家,送去“双英1号”等品种100斤,与“四粒红”品种按同等施肥标准垧施2000斤复合肥,种在同一块地上,结果“双英1号”垧产9700斤,“四粒红”垧产6500斤。目前,他正在进行“双英2号”花生品种选育。

  2014年,张明哲与国家花生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禹山林赴山东考察田间花生品种。当年,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陈林、山东花生所花生专家崔凤高来到双辽双英花生示范园,考察花生大垄双行长势情况。

  几年来,张明哲多次开展学科技、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引进大量的高产稳产和抗逆性强的花生新品种,进行了多个杂交组合试验。在此期间,他一边推广新品种,一边搞大垄双行机械化等距播种、轮作及合理施肥综合技术,并形成了推广普及方案,得到了省市农业部门及市老科协和农业局老科协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推广试验成功,试验方案全部自己制定,每个花生品种的调查测量数字,他都亲自动手完成。

  2015年1月20日,张明哲和原市政协副主席、原市专家协会会长刘志孝下乡来到服先镇太和村科技惠农调研,在村党支部书记马青彪家向几位花生种植大户传播花生高产新技术。马青彪说,这几年太和村种花生尝到了甜头,今年全村种植面积将扩大到200公顷。

  做善事种福田被誉为农业功臣

  2015年3月20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几位曾经与张明哲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老科技人员,他们异口同声赞誉张明哲多年来为双辽农业科技所做出的贡献。原双辽市农业局长、市农业局老科协会长武少英说:“他多年来做了许多善事,种了许多福田。退休八年来多次自费参加国家级花生科技研讨会,把全国最好的花生种植技术引进了双辽,收到了老百姓认可。普及面积达到3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是名副其实的农业战线功臣。”双辽市农业局老科协副会长石孝林、原双辽市种子站站长李培庸和原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于洪江等,都对张明哲多年来一心一意为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加快农民增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张明哲退休8年多来,多次自费参加全国重点花生研讨会,考察新品种、新技术。为了推广普及农业新科技,请外地专家来双辽讲课、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和引进新品种、新设备,自己先后花了10多万元,没给农民分摊一分钱。他退而不休,一心扑在科技兴农事业上,不但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叶巧敏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农艺师年过古稀仍心系基层”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324/3409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