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分析,受产能过剩、外销受阻、养殖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生猪养殖正经历最困难的时期。
收购价跌破盈亏点
2011年,从醴陵某乡镇企业转岗的杨俊武,投资80多万元,新建了一处规模养殖场。该养殖场有猪栏60个,年出栏生猪达500头。
在此之前,生猪收购价持续走高,卖一头猪的纯收入达到800元。杨俊武寻思,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2年内就可收回养殖成本。
不过,从2013年春节开始,生猪收购价持续走低。数据显示,猪价从最初的15元/每公斤一路狂跌,价格最低迷时仅9.6元/每公斤左右。
“一头猪辛辛苦苦养四五个月才出栏,最后一算账,即使不算人工成本,每头猪平均亏损200多元。”杨俊武说,接下来,他起码要淘汰30%的存栏,看能否熬过这次漫长的猪周期。
生猪收购价跌破盈亏点,养殖效益大幅缩水,波及的不只养殖散户。全省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养猪场——茶陵龙华牧业,也不堪重负。“去年全年售出生猪18万头,8成销往上海等地,均价每公斤13.2元左右,但也只有‘微利’。”龙华牧业负责人龙秋华说,若非大型养殖场有订单养殖,低迷的猪价会让企业举步维艰。
多重因素致使猪价低迷
生猪养殖“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的周期,养殖户早就见怪不怪,只是这一轮的价格颓势丝毫收不住脚。
据了解,受生猪产能偏高、集中出栏增多,而消费需求增长、偏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另一方面,添乱的定点屠宰,也加速了生猪养殖进入“微利”时代。
目前,全市年出栏生猪452万头,按照每3个人每年消费一头生猪计算,我市还有300多万头生猪要向外找市场。“以往,我市一半以上生猪都销往两广地区,但近年来当地生猪养殖业发展较快,明显减少了从我市进口的生猪。”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生猪流通环节,全市4个县共17个乡镇建立了定点屠宰点,而这些乡镇的猪肉价格普遍比周边乡镇高出10%左右。“定点屠宰为弥补上缴的资质份子钱,以垄断手段牟取暴利,杀一头猪可赚600多元,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知情人士向株洲日报记者透露。
拓展产业链或是出路
在持续低迷的行情下,一些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生猪养殖场通过改良品种等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益。与此同时,部分养殖户纷纷淘汰母猪,在市场倒逼下退出生猪养殖行业。
“我们打算在养殖环节压缩成本,提高产能,拓展生猪养殖产业链。”龙秋华表示,该公司计划开发猪肉深加工产品,以抵御市场风险。
杨俊武也流转了一些荒地,种植草类、红薯、萝卜等绿色食品,走生态养殖之路。
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要减缓或避免猪价周期性剧烈波动,就必须加强养殖产业化建设,并尽快建立起包括生猪存栏量、肉价实时监测在内的信息系统,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