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李克强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期间,在翁牛特旗桥头镇太平庄村委会的会议室与十多位村民一起开了场“最高级别的村务会”。
朱云生记得,李克强当时开门见山地说:“你们有什么话尽管说、敞开说。”
内蒙古翁牛特旗太平庄村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多年来道路泥泞不堪,农田灌溉受困于水、电制约,村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该旗“末端”。
村民起先有点拘谨,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却毫不含糊。第一位发言的村支书,一口气提了三大问题:村组道路不通、干旱缺水、电压不稳,马上有人又补充了两大问题:风沙太大、村卫生室条件太过简陋。村妇联主任则反映,壮劳力都出门打工了,妇女们干农活却没技术,想搞“大型养殖”又没有盖棚圈的钱。另一位村民提出,村里人大多不爱买养老保险,觉得“不划算”,但买医保都很愿意;还有一位村民抱怨正在推广的滴灌设备“价格太高”:一亩地花1000元人民币铺的管线,只能用一年。
李克强把这些意见总结为缺路、缺水、缺电、缺医,以及生态补偿、劳动力素质提高等6个方面,并逐一回应了这些问题。他说:“表面看,你们提的是你们村遇到的具体问题,但这些问题其实事事关系到国家大政,为中国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的‘普遍性问题’。”
他要求当地政府和同行的部委负责人,把这些问题一一梳理、研究清楚,寻找破解难题的“长效机制”。
“坦率地讲,你们有的问题,给点政策倾斜就能解决。但我们国家这么大,如果解决上述问题,都只依赖财政支持,财力确实达不到。”总理说,“我想是不是各级政府、社会力量,以及你们个人都分担一点,最好能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让更多与你们村问题相似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样是不是好一点?”
桌对面的村民代表个个笑容满面,不住点头。
在那场“最高级别村务会上”,根据村民们提出的意见,李克强与同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并初步达成一致意见:当年财政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用来重点补贴村医。而在总理考察半年后,村民们提出的水、电、路、生态保护、卫生院建设及劳动力素质培训等问题就得到了基本解决。
朱云生告诉中新社记者,村里不仅修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还对村民农田灌溉中所需的低压电进行了改造,并解决了村中地埋滴灌、普通滴灌等农业节水问题。
“村民们在2014年8月25日给总理写信,汇报了这一切。9月15日接到总理的回信。”朱云生说。
村民给记者提供了总理回信的复印件。总理在信中说:“你们转托的信件已收阅。信中得知,近段时间村里的生产生活有了不小变化:村组间正在铺设油漆路;13000亩水浇地实施了膜下滴灌;完成了电网改造;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村民议事厅、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广场等等。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这里既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也是你们扎实苦干的结果。”
在回信中李克强还指出,缺路、缺水、缺电、缺医、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这6个问题既是太平庄村遇到的具体困难,也是制约中国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发展的共性问题,事事关系到国家大政。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制约农村发展的许多瓶颈将会被打通。希望你们认真总结经验,多探索兴业致富的好路子,用勤劳和智慧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共奔小康。
“国务院下发的涉农、涉牧资金均已到位,村民们均已领到手。现在办事方便多了,以前办房产证之类的事,至少需要三天,现在一天全部解决。”谈及这一年国务院出台的政策落实情况,朱云生连连说:“满意,满意,相当满意。”
内蒙古翁牛特旗旗委副书记张建民透露,村民们收到总理的这封回信后,干劲特别足、精神风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当地组织干部梁宝成称,以前村民没事,时常打麻将、喝酒,现在大多数时间来村支部活动中心锻炼身体、参与各种活动,人的精神风貌有很大改变。
“如果再次见到总理后你会说什么?”记者问道。
“再见到总理时,我会向他汇报村庄的巨大变化,也会努力实现2016年底在内蒙古东部率先脱贫的目标。”张建民设想,这一目标实现了,可以在内蒙古全区甚至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