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倍受关注的一年,不但政府有各种政策出台,而且各方专业人士也纷纷发表高见,为休闲农业建言献策,可谓热闹非凡。
农业有多火?看看这些文章标题:《农业将取代房地产,成为未来最赚钱的产业》、《未来十年是中国农业发展黄金十年》、《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 而是做农民》、《“土地流转”加速资本下乡》、《2014八大佬“出轨”玩农业!2015农业风暴白热化!》、《大佬们纷纷投资农业》。
热闹归热闹,农业的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是其无法逾越的内在发展制约因素。如何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呢?能耐最大的自然悄悄把土地性质改成建设用地,能耐稍次点的使劲套国家惠农补贴,能耐小点的瞄准了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既有农业的挡箭牌、遮羞布,又有吃喝玩乐一条龙的娱乐化运营,甚至有个别的“挂羊头卖狗肉”,不得不说,休闲农业的确有效规避了农业投入的高风险。
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庄,一步步升级,资本一步步渗入。
当然,大部分工商资本是怀着梦想进入休闲农业领域的,向他们致敬!本文也是为他们梳理思维而专一撰写的。
休闲农业瞻望及面临问题
强劲的消费趋动,适时的政策鼓励,产业虽小却量大的聚合态势,带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前所未有的繁荣,预计产业规模在下一个五年将达到又一轮高峰。
在休闲农业受关注的大趋势背后,仍有许多具体的核心问题非常突出:消费项目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休闲农业发展面临提档升级;大多数经营园区定位不清晰,市场化程度弱,企业化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弱;消费者与经营园区缺乏信息对称的商业平台……不管是区域休闲农业的管理者,还是经营者或是行业服务者,都面临着思维方式的转型。
专家观点
那么,如何进行思维转型呢?
最近看到几篇文章,都是谈运营农庄要加强市场化思维,感慨颇多。
有专家指出:根据市场化的思维方式,大到一个区域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小到一个园区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庞大的消费人群中确定园区的目标人群是谁,然后挖掘目标人群的需求并结合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与深度创意,从而确定休闲农业主题,进而用相应的消费项目支撑主题,才能形成有效的定位体系。
另有专家说:休闲农庄要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思维,而首要问题就是找到属于农庄的目标客户人群,至少要找到主流目标客户群。有了这个目标客户群,农庄更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需通过主题化提升将有所为的部分创造出极致化体验,这样农庄才会系统提升经营和赚钱能力。
假定的市场化是自欺欺人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市场化思维。每次去超市,总爱买一些新奇的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有些甚至连用都不会用,可我为啥还是买了?我明明不知道这种产品的存世啊?
再比如,当我发现苹果手机后,好奇心驱使试用了一下,当即决定购买!而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苹果的产品,如果做手机的找我做市场调查,估计永远也生产不出来苹果手机。
这就叫创造需求,而不是迎合市场、迎合需求!市场化思维的缺陷就是:在大数据不全面的情况下,如何判定你的市场化引导是正确的?
回到休闲农庄上,老实说,休闲农庄在中国尚属探索前进阶段,甚至连定义都无法准确定义。如果跑到大街上做市场调研,你认为可以得到啥样的答案?如果你问他们希望农庄里有些啥项目,你知道会得到多少稀奇古怪的答案?
如果得到的答案普遍是采摘、租地、认领、农家饭,你做不做?
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希望农庄里有菜园、果林、鸡舍、猪圈、窑洞、木屋、树屋、玻璃房、咖啡、书吧、影吧、骑马、钓鱼、划船、练瑜伽、抄心经、吃比萨。。。。。。你是不是都要融入进来?
什么叫市场化?什么叫定位?按着部分人的需求就是市场化,就是定位吗?
与此相反,倒是很多休闲农庄完全不顾市场的导向,坚持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个性,反而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人们愿意为个性、差异、另类买单,实质上也是为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趣好玩买单。
主流人群是不存在的,你引导了某种生活方式,你就是主流!
我的同学在老家县城销售商品房,他告诉我最不喜欢公务员、上班族来买房,又是还价,又是按揭,麻烦死了!反而是老城大街卖浆面条的大妈,来就是一句话:俺是老城大街卖浆面条的,你没有吃过?房子卖完没有?我买两套,要门对门的!在哪儿刷卡?
郑重声明:笔者不是否定市场化思路,只是说不要假定你的思路是市场化的。农村有句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所谓“天雷勾地火”,大致上就是这样吧,是是非非还是交给市场检验吧。对了,所有的成交只要达成就说明有市场,那就是市场化!
老先生说,雷火就是丰卦,天雷勾动地火,闪电迅速达成,此乃丰收之象。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