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书清是杞县剪纸的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她既继承了民间传统剪纸技法,又有创新和发展。在多年的坚守中,胡书清的艺术人生,升华为对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不懈探索。2月12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剪纸大师”。
自幼随母学习剪纸
我从小就热爱美术,还酷爱民间剪纸艺术,剪纸手艺就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我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经常看到她帮左邻右舍剪窗花、剪饰品,剪出来的东西特别好看。每当看到母亲剪纸时,我就坐在她的旁边学着剪。
看到我对剪纸感兴趣,母亲便手把手地教我。小小年纪的我在母亲的指导下,一刀一剪地练习剪纸,慢慢能剪出一些动物和花草。其实,要想剪出好的作品就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这一点得益于我的父亲,由于他教美术,耳濡目染我也掌握了一些美术基本功。因此,学习剪纸更得心应手。
喜欢剪纸的我,不仅跟着母亲学,还收集母亲的剪纸作品。当时,只要母亲剪出一个图案,我便将剪纸留着夹在书中,然后再慢慢打开欣赏,并照着临摹。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每天晚上吃过晚饭,我和姐姐就躺在被窝里,拿把剪刀、拿张纸随便剪,喜欢什么就剪什么,有时候剪一只小鸟,有时候剪一头牛。那个时候,剪纸成了我们最快乐的消遣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我喜欢剪纸,再加上母亲的指导,14岁的时候,我便掌握了剪纸技艺,在附近三里五庄也算小有名气。当时,村里婚庆嫁娶的人家都来找我,让我帮他们剪囍字以及吉祥的窗花。街坊邻居需要做花鞋、缝花帽了,也来找我剪底样。
钻研探索成为“剪纸大师”
多年来,我一边四处拜师求教,一边苦心钻研剪纸理论知识,除了工作,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到了剪纸的研究、探索、创新和实践上,大大提高了剪纸的层次。在进行剪纸创作时,我都是先画,然后在画上一一勾勒出画作中的线条,最后才进行剪纸创作,这个流程可以使剪纸作品更加精细而且富有神韵。我不仅继承了母亲民间传统剪纸技法,又有创新和发展。我利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剪出简练、概括、稚拙感很强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
剪纸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剪纸的线条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更是个精细活儿,如果一剪不准,整幅作品就废了。经过不断探索、追求,我还练就了拿手绝活儿“一刀剪”,一张纸片随着手中剪刀的辗转,片刻就有一幅鲜活的图案呈现在人们面前,且中间无断剪。
我最爱剪寓意美好的鱼、“福”字花样及《百福图》《百禄图》《百蝶图》《九龙寿》等。我创作的《母子情》《娃娃嬉鱼》在首届中国民间剪纸大奖赛中获优秀奖,《红楼十二金钗》《百福图》在开封市民间艺术旅游纪念品博览会上获一等奖,《百福图》在开封市旅游文化节民间美术展获一等奖,《百寿图》《九龙寿》等作品获开封市五县美术展一等奖。后来,我以精湛的剪纸技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还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当选为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我的剪纸也被列入开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剪纸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杞县已有千年的历史。现在不少国内外艺术爱好者喜爱剪纸,并热衷收藏,不少人慕名而来,我的剪纸已经传播到广州、北京、香港、澳门及美国、日本等地区。街坊邻里都称我为“剪纸大师”和精神文明的使者。“剪纸大师”谈不上,精神文明的使者更不敢当,对我来说,能够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贡献一点力量,我打心眼里感到自豪。
不过,我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在剪纸道路上我还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因为,每一种艺术想要往前走,就一定要有所改变,只是这种改变一定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否则,就失去了韵味,也无法走得长远。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剪纸艺术要发展,需要与时代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我母亲教会我剪纸,我也把剪纸这门技艺传给了我的女儿,另外还收了4个徒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杞县剪纸艺术推向世界,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得更远,让这项传统文化被更多人认识。
胡书清,49岁,开封市杞县人,出生在教育世家,父亲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母亲是当地的剪纸高手。受父母的艺术熏陶,胡书清从小就爱好美术,同时,也酷爱民间剪纸艺术。年幼的胡书清在母亲的指导下,一刀一剪地练习剪纸,慢慢地掌握了剪纸的技巧,14岁的时候,她就在附近三里五庄小有名气。长大后,胡书清潜心研究剪纸,以精湛的剪纸技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还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当选为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剪纸也被列入开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