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中国社保缴费率全球排名第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12  浏览次数:85399
内容摘要:日前,新华社发文四问社保缴费连涨,质疑为何我国社保缴费费率偏高,缴费基数还在涨?报道称,根据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测算,中
     日前,新华社发文四问社保缴费连涨,质疑为何我国社保缴费费率偏高,缴费基数还在涨?报道称,根据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测算,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中国的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七国集团)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的4.6倍。“中国社保缴费率全球第一”的说法强烈刺激了公众神经,并引发了网友对现有社保制度以及缴费办法的集体吐槽,媒体纷纷跟踪报道,社保部门“亚历山大”。

近日,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正式回应新华社及公众质疑。该负责人表示,我国5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而其他4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在12%左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记者从人社部官网了解到,社会保险费率是指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占缴费工资的比例。我国城镇职工法定社会保险为5项,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其中前3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后两项只由企业缴费。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单位一般为20%左右,职工个人为8%,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20%;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单位为6%左右,职工个人为2%;失业保险费率,单位为2%,职工1%,农民工参保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单位费率在0.5%~2%之间;生育保险,单位费率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个人不缴费。

人社部负责人解释说,各国国情差别很大,社会保险的筹资规模受人口结构、社保制度模式、覆盖范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项目很少、覆盖率很低,所以费率也低;有的国家尽管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不太高,但通过一般税收或征收社会保障税来筹资支付某些社会保障待遇,这没有计算在社会保险费率标准之内。“仅仅简单地对比社会保险费率很难反映各国社会保险筹资规模的全面情况。”人社部表示,影响我国养老保险费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保制度模式。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模式,即在确保当期支付的基础上,再为未来积累一部分资金,据此确定的费率自然比只保证当期发放要高一些。二是转轨成本。上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单位保障的养老制度,改革以后,已退休的“老人”和“中人”没有积累或积累较少,其“视同缴费”期间的待遇,需要通过现在的单位和在职职工缴费来弥补,推高了现行的养老保险费率。三是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持续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需要维持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率。

新华社等媒体的调查中,不少中小企业主以及员工感觉社保缴费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负担。“社保支出占员工支出比例过高,让企业交不起,员工不愿交,有些干脆就不交了。”不少员工为多挣“到手工资”,往往与企业协商放弃缴纳社保,企业也乐意借此减轻负担。在通信行业,无论何种用工形式,企业与员工基本按规定缴纳了社保,但由于部分基层通信员工的工资十年未涨,“到手工资”日益缩水。近年来,基层通信员工网上晒零元工资单、几十几百元工资单的情况时有发生,令人唏嘘。

对这一广大职工关心的焦点问题,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为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已采取了很多措施。今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向,社保费率将适时适当下调,以有效平衡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负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在接受采访时建议,目前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险的支出不到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总缴费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财政多支付一些,企业和个人的压力就可以小一些,小微企业更容易接受,员工也会更积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王梦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中国社保缴费率全球排名第一”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212/3362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