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把《人的现代化》一书翻出来重读,深感农民的现代化仍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变量。只有实现了中国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才能最终建成。现阶段,农资企业必须将农民的现代化作为重要课题,倍加关注,加大投入。因为,最终现代化的农民才是农资企业最优质的市场。
《人的现代化》是美国人类文化和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专门探讨人的观念、人的心理状态与现代化关系的专着。书中指出:如果执行和运用现代制度的人自身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型发展的悲剧结局不可避免。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合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为废纸。这就是着名的“英格尔斯效应”。它的核心是强调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并非割裂现代化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现代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践是造就现代人的土壤。
事实上,随着中国农业物质文明的进步、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当今农民的现代化水平已经今非昔比。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农村年龄和知识最佳的劳动力群体的流失、农业效益低下造成的农业兼业化(本质是农业被农民边缘化了)等危机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因此,站在农资行业角度,必须把推动农民的现代化当做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
我们要清楚这项历史责任是城乡一体化系统发展的需要。以工补农是在还债而不是施恩。农民在知识技能教育和现代化领域的缺失的根源在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而不是农民本身。相反,他们以绝地反击的勇气和勇于探索的韧性开启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幕;并在推动土地流转、建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实践中一直充当着主力军。只是这支主力军在城市化历史大潮中“减员”太重,妇女、幼童和老人面对现代农业的技术和思想,心无余,力不足。
就企业本质和规律而言,农资市场的主体是人。农民作为唯一无二的农资产品消费者、农业生产操作者。所以帮助农民实现现代化就是培养自己舍此无他的市场。多少年一直在喊的中国化肥利用率低下原因何在?是化肥产品问题吗?是市场营销问题吗?根子就在农民把肥料施进农田的那最后一米。农资市场为何赊销盛行?为何唯廉不破?这与当今不少地方仍占主流的小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思想不无关系。即使农资企业、供销合作社统一提供了种肥同播、统防统治,甚至出动了“无人机”,在实现了规模化运营的农业地区,为什么有的地块效益高有的低呢?因为田间管理的水平与敬业专业程度还掌握在那些有待职业化的农民手上。
21世纪中国农业什么最贵?专业的农民、现代化的农业工人。因此,在追逐资源、构筑产能优势大波过后,农资企业未来的决胜战场不在资源产品、不在电商网络,只能在高素质的终端用户群体上。谁拥有越多的现代化农民、农业工人、农场主,谁就拥有了农业农资一体化时代的终极优势。金正大已经把产品经销服务商送到以色列去学习提高。下一个会送谁?留给行业去竞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