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记者近期在广东采访发现,尽管多家电商开始“下乡圈地”,但农村电商仍无法摆脱“工业品下乡”单轮驱动尴尬,专家呼吁加快扶持政策出台,促农村电商形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局面。
电商“攻城拔寨”
在一、二线城市市场增长率逐步放缓之际,快速增长的农村市场成为电商的“必争之地”。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近半,但网民比例不到30%,网络消费的比例不足10%,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1800亿元,到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将成为网购市场的新增长点。
在广东,记者采访发现,包括阿里、京东等在内的电商正在农村市场“圈地”,为了抢占市场不惜“亏本赚吆喝”。
2014年12月18日,阿里正式推出“千县万村”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2015年1月14日,京东集团华南区域首家大家电“京东帮服务店”在广东清远连州市正式开业,业务范围覆盖全市10个镇、2个民族乡,当地农村的消费者将体验京东大家电的“最后一公里”服务……
广东清远连州市、河源市紫金县等地农村居民告诉记者,随着大型电商企业在乡镇甚至农村布局,农村居民已享受到“接近城市水平”的网购体验。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消费者居住比较分散,订单密度比较小,多数物流公司无法触及,使得农村消费者很难享受到与城市消费者同样便捷的送货上门和售后服务;许多农村消费者对网购不熟悉,对商品和售后服务政策不了解,对网购有疑虑。
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电商企业采取“先锋站”、“乡村推广员”等措施,通过“口口相传”的模式,由“乡村推广员”指导村民网购,代其订单,并兼顾部分小物件的物流配送工作,一点点“攻克”农村市场。
“以河源市紫金县为例,该县面积3600平方公里,我们的配送员送货来回每天大约需要跑400公里,以目前每天约300单网购的数量来看,我们是要亏本的。”京东集团华南配送管理部总监王明波说。
尽管是“亏本买卖”,但由于对农村市场的看好,各大电商公司在加紧布局。
“农产品进城”仍存障碍
相比“工业品下乡”--农村网购市场接近2000亿元的规模,农产品进城规模占比仍然较小。“农产品电子商务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市场规模不到500亿元,总体占比偏小。”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张树勇认为,规模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农产品电商处于发展初期,另一方面整个行业面临一些瓶颈待突破的问题,如发展模式、运营管理、仓储物流、人才储备等。
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知名”农产品仍停留在“小商小贩”阶段,没有形成品牌式的规模经营。京东集团高级研究员李贺明等认为,尽管目前参与农产品电商的平台较多,但由于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不全面,难以形成标准化产品的品牌优势,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难以在价格上得到体现。
同时,农产品电商仍面临基础设施匮乏的窘境,在冷链物流方面尤其明显。以广东茂名高州为例,这一地区有着悠久的荔枝种植历史。但由于荔枝对保鲜的要求非常高,“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在丰收年份收购价格往往下跌……冷链物流环节困扰着高州荔枝的电商前景。
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端联盟理事黄刚认为,农产品由于其温度、湿度等自然保存特性的不同,冷链物流环节须个性化处理。
另外,农产品电商仍面临农村地区电商人才缺乏的问题。广东省网商协会秘书长黄子荣认为,农产品电商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里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更紧迫的问题是解决人才问题。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专家认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将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流通现代化等发挥重要作用,也将成为我国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促农村电商形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之势。
需加强对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力度。广东省南方电子商务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崔敏认为,农产品电商要求从业人员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既懂网络、懂商务又有开发创新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才缺乏。
专家建议,相关县区可采取自建或与阿里、京东等合作开设电商培训中心的模式培养电商人才。
同时,相关县域经济体还需对农产品品牌进行塑造、推广。以广东连州为例,其农副产品中连州菜心、水晶梨、东陂腊味较为知名,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有好的产品,但没有好的运营团队。”产品增值存在较大空间。
京东集团副总裁尹红元表示,京东将逐步开设地方县市特产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优良特产进行品牌塑造、采购自营。
此外,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黄刚等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农产品的“禀赋”,通过补贴等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特定农产品包装、运输标准的研发投入,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