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2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15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都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部份偏远山区,农民文化和精神相当贫乏,农民法制意识浅薄、道德素质低下,黄、赌、毒等丑恶以及懒惰、空虚、骄奢等现象仍为严重。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才能形成农村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用短短20个字便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美丽图景,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乡村社会的想象。乡风文明,顾名思义就是“好的乡村风气、风尚”,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好的社会风气,可以陶冶、滋养人们的道德情操;而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就会腐蚀社会的健康机体。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风气好”,就是要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蔚然成风,让农村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
“三下乡”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就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往,提到"三下乡",其内容往往只是特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个方面。随着三农建设的与时俱进,下乡服务活动的内容也与时俱增,法律、教育、商品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也成为了“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开展“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服务,对提高农村科学文化水平、丰富农民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客观要求。不仅体现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促进了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还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积极作用。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今走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一排排崭新的新民居鳞次栉比,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一幅幅新农村的画卷正从容展开。唱出欢快的歌儿,舞起彩色的衣袖,挂起展板横幅,散发科普资料,举行现场义诊……这新一轮的“三下乡”活动已在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改变农村不良风气和习俗,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每一位农民的心田,一股股崇尚文明的新风尚涤荡乡村,温馨人心。这一桩桩的实惠、一场场经典的盛宴、一份份真情的回馈。是雪中送炭之举,是献给农民们的“及时雨”。
敲响锣鼓,响起的是“三下乡”活动的号角;舞动绸缎,舞动是新时代农村的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