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鸣,44岁,大西江农场第五管理区的一名普通职工。用普通的数字,书写着不普通的致富经历。
创业需要勇气
刚刚毕业的马先鸣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农场粮贸科工作,一晃就是12年。“踏踏实实工作,实实在在做人”,这是父亲对他的教诲和期望,他时刻牢记心中。然而平稳的工作却遮掩不了他想创业的心,终于他鼓起勇气,不顾家人的劝说,辞去了让人羡慕的机关工作,买下一个店面做起了餐馆生意。
“崭新”的生活开始了,装修、顾店员、订货等等复杂的工作,正一天天的充实着他的生活,餐馆终于开张了。由于他刚刚接触这个行业,起初餐馆的生意并不如意,他也有过迷茫,有过徘徊,然而他对生活的执着劲使得他不等、不靠,寻方法、找良策。终于他用自己诚信待人的经营理念和质优价廉的经营品质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慢慢的他的餐馆也算在西江小有名气,慕名前来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
这一干又是10多年,随着农场“抓城”进程的不断加快,场区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餐馆竞争也愈日严重,此时,陷入思索中的马先鸣,逐渐认识到,任何行业都必经由高潮走向低谷之路,是该转舵“重新起航”的时候了。于是他盘活店面,转让给他人,怀揣着多年累积的资金和再次创业的梦想,准备扬帆起航。
创业抓准机遇
这一年农场工会倡导职工发展棚室产业,对于想在管理区种植大棚蔬菜的职工,即可享受农场每栋补贴7000元的优惠扶持政策。马先鸣得知这个消息,多次去工会详细了解情况,思前想后,下定决心发展棚室产业。在工会的帮助下,很快便于8月建起了6栋大棚。
起初没有任何种植经验的马先鸣只得“有病乱投医”,在6栋大棚里都种上了大葱和菇娘儿,转眼间到了秋收时节,望着满棚翠绿的大葱和嫩黄的菇娘儿,等待收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算过帐后,他却笑不出来了,六栋大棚他仅赚了一万多元,与他的投入相比较根本算不得挣钱。现实不得不使他再度陷入沉思中,接着寻求自己的“致富之道”。
转眼到了2010年,正在马先鸣为种啥而发愁的时候,第六管理区主任却主动上门找到他,想用他的大棚为管理区培育60垧地的甜菜苗,而且农场可先垫付大部分的材料费用,个人无需承担风险。他喜上眉梢,连忙答应了下来。3月初,育秧的准备工作开始了,清雪、筛土、拌肥……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甜菜育秧,经验不足,苗刚出十天就出现发黄、干枯的现象,他开始焦急、上火,人也瘦了,嗓子也哑了。他四处“投医问药”并查阅相关资料,终于找出病因—立枯病。他在专家的指导下去外地买回了药,洒上之后果然奏效,虽然病情得以控制,可是仍让他损失10%的秧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先鸣吸取经验,精心看护,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甜菜于5月中旬出苗,而且长势喜人,“秧苗保卫战”获得胜利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近60000元的经济效益,使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创业成就梦想
马先鸣一贯做事都喜欢“瞻前顾后”,在培育甜菜苗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下一个种植计划。他额外租了两栋大棚,从外地购买了丰田霸道、大唐公主、日本红霞等上等香瓜和西瓜籽,5月中旬甜菜苗移出大棚,近5000株瓜秧也“紧随其后”的被移进去。“成功仍需贵人助”,刚刚从农场科研站退休的舅舅,主动请缨加入到他的创业的“队伍中”,马先鸣这下可高兴坏了,舅舅的到来为他的大棚事业注入了“科技力量”。要知道,舅舅可是农场数一数二的技术员,并有着几十年丰富的瓜果种植经验,有他来助阵,他这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马先鸣说:“瓜秧可是要比甜菜秧好看护多了”,舅舅在一旁笑着说:是啊,只要做好秧苗生长各阶段的工作:浇水、除草、施肥,并根据长势情况及时撒药,做好常见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就没啥大事。就这样,马先鸣每天都跟着舅舅挨个大棚查看瓜秧,边学习边实践,慢慢的从起初的“门外汉”渐渐变成了现在的“半个土专家”增长经验的同时也为自己收获成功奠定了基础。
转眼间,到了收获的季节,望着满棚长势喜人的香瓜、西瓜,马先鸣的心里美滋滋的乐开了花。由于他的瓜施的都是农家肥,属于纯天然绿色食品,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和店铺的青睐,供不应求火爆的场面真是“羡煞旁人”!预计又可为他带来2万余元的效益。
马先鸣算了一笔账,这八栋大棚共可为他带来80000元的效益,在加上农场每栋大棚匹配五垧地的政策,今年他共计纯收入能达到130000元。
“苦尽甘来”,马先鸣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朵朵“希望之花”,从一点点摸索再到一步步尝试,终于寻到了自己的“致富经”。小尝成功滋味的马先鸣,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瞧,他又在思索着扩大种植规模,计划种植提子、草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