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渔业养殖 » 正文

石斑鱼养殖技术需规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1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浏览次数:815191
内容摘要:  石斑鱼产业面临的问题很多,想发展好,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便于活体运输,种类丰富并有一

  石斑鱼产业面临的问题很多,想发展好,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便于活体运输,种类丰富并有一定的自然资源量等特点,决定了石斑鱼在我国南方海水鱼类养殖中的重要地位。各方的水产养殖研究力量向石斑鱼聚焦,技术进步促使了石斑鱼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在南方,北方的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的势头也很好。

  1苗种繁育技术推动了养殖产业

  苗种限制养殖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石斑鱼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之前,是苗种限制了养殖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石斑鱼苗种生产兴起,部分石斑鱼苗种进入到大陆,促进了大陆养殖业的发展。九十年代,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开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攻关,经过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二项技术目前,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主要是亲鱼的网箱培育、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先说网箱培育亲鱼,取自然海域作为繁殖地,不需要专门以技术手段去改造环境条件,所以培育亲鱼的规模大,成本低,凭借这项技术,海南省每年生产的石斑鱼受精卵达10吨之多,相当于100亿粒受精卵。从需求量看,以现在的养殖规模根本要不了这么多的受精卵,而以现在的育苗水平,这样的数量又是必须的。

  另一项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技术是池塘生态育苗。它以网箱培育亲鱼技术为条件,产卵多,价格不高,可以随便投放,千军万马从事石斑鱼育苗。优点是生产条件简单,生产规模大,成本低;其缺点是开放式的育苗,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天气条件的制约,也无法防止鱼苗染毒,育苗效果极不稳定。

  提高育苗技术的路由此看来,问题的症节在于提高育苗水平!目前的人工育苗技术究竟有多大的提升空间?

  有人认为,石斑鱼育苗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最近的5年~8年里,千军万马都在从事石斑鱼育苗,可以说从养殖技术的角度该想的办法都有人想过了,但育苗水平并没有提高,育苗成活率一直停留在5%~10%的水平。这是采用的育苗方式所决定的,或者说是这种开放式的育苗方式所决定的,开放性的水域培育亲鱼和育苗,亲鱼带毒给子代,密集的养殖,随时可能传播病害,防不胜防。

  如果在防止病害上没有新的突破,只是发展新的育苗形式,否则还只是碰运气,运气好时好一点,运气差时差一点,可以预期不会有根本性的提高。提高育苗水平的路在哪里?我们知道,目前的受精卵生产和池塘育苗生产是相互适应的,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这就是说,新的亲鱼培育方式和新的育苗技术,也需要互相适应,否则也很难独立存在。

  山东用循环水车间育苗,生产条件可以严格控制,如果以不带毒的受精卵放在车间内培育,是否有希望不受或少受病毒影响?是否有可能成为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新方向?

  2养殖效益决定品种的更新

  苗种数量解决之后,是品质、效益的竞争石斑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的初期,养殖品种的选择受到苗种的制约,养殖的品种以青斑为主。之后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鞍带石斑鱼以生长速度快、价格好的优势,一度成为人们争相养殖种类。杂交石斑鱼取得成功之后,珍珠龙胆以生长速度、养殖周期短的优势,几乎在一个晚上把鞍带石斑鱼取代,同时将青斑、老虎斑、东星斑养殖比例压缩到一个极小的位置,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

  选择养殖品种的潜在风险大家都喜欢养殖珍珠龙胆,原因很简单——生长快、肉质好。可是整个产业都盯上珍珠龙胆,潜在的风险也显而易见。由于大量养殖同一个品种,首先是市场价格出现问题,一个种类的产品大量上市,势必影响到市场价格;另外是病害问题,珍珠龙胆刚出现的时候很好养,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大,病害也随之而来,比如今年海南大面积流行的烂身病,使养殖企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还不知道病因。

  选择养殖品种需要理性面对大家都养殖珍珠龙胆的情况,该怎么办?一是养殖企业要理性选择,不要跟风,不能单纯考虑长得快,而应该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增加一些其他种类的养殖;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去培养更多、更好的品种供养殖业者选择。

  杂交培育良种是目前一个有效的手段,但对杂交品种的养殖应加强管理从目前情况看,用杂交手段培育良种,仍然是一个快速有效的办法。珍珠龙胆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杂交种,同时获得了鞍带石斑鱼生长快速和棕点石斑鱼摄食猛的特点,食量大、长得快、肉质好,而且几乎全年都可以繁殖。还能不能找到类似的杂交组合?目前看,青龙斑、杉虎斑、鼠虎斑、鼠龙斑都比不了珍珠龙胆。

  但是,有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大量养殖杂交品种,杂种进入自然水域可能对自然界物种基因库产生不良影响,希望引起政府和养殖业者的注意,建议杂交种只在工厂化车间养殖或在隔离条件良好的池塘养殖,不要用网箱在自然水域养殖。

  3推广饲料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杂鱼喂养存在的问题一是养殖业者每天早起到市场采购小杂鱼,运到鱼排或池塘清洗、切碎、投喂,费工费时;二是供应不稳定,大多数人采取杂鱼价格低时多买、多喂,价格高时少喂,禁捕期内只能从冻厂买,不能满足鱼类生产的需求;三是直接投喂小杂鱼,容易带进各种病原体,特别是小杂鱼不新鲜时,引发病害发生;四是小杂鱼容易污染水质,增加了换水成本,也加大了防病的压力;五是使用小杂鱼很难扩大养殖规模,一家一户的养殖好办些,到企业的规模化养殖,采购的操作、管理都不方便。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功,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可能。应当继续大力倡导推广使用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可能随着饲料营养研究深入,人工配合饲料用于石斑鱼养殖已经完全可能,各种节约动物蛋白的有效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饲料成本,大量营养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人工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但由于习惯的原因,小杂鱼仍是目前石斑鱼养殖主要饲料,大约占总饲料用量的90%左右。

  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的成本有人做过饲料成本分析,近年来随着石斑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冰鲜杂鱼的价格也不断提高,从1.5元/斤涨到了1.8元~2.4元/斤,休渔期价格可高达3元/斤。小规模的养殖实验,石斑鱼小冰鲜鱼喂养的饲料系数4.5~4.8,鱼排上实际养殖的饲料系数6~8左右,池塘稍低一些。有人做过按照杂鱼的平均饵料系数5.0计算,每斤鱼的饲料成本需要9元~12元,而使用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系数只有1.0,饲料成本也只有8.5元/斤。

  4对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期待

  石斑鱼让人束手无策的顽疾石斑鱼病害防控是关系到养殖成败的重要原因。目前,石斑鱼养殖中的几个主要疾病有: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引起的溃疡病,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死亡,神经坏死病毒引起的育苗期神经坏死症,虹彩病毒引起的标粗期黑身等。还有一些新出现的不知病因的病害,都在养殖中产生重要影响。

  刺激隐核虫(俗称小瓜虫)病,多用淡水、甲醛的方法防治,效果有限。网箱养殖时,暂时治好了虫也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虫子很快再出现,将鱼排拖到水质好点的海区,有时会好些;池塘养殖中,将鱼捕起,药浴后换池有些作用;有时水泥池流水养殖,都会让人束手无策。目前已有刺激隐核虫肌动蛋白为抗原的疫苗,但距离应用还需时日。

  细菌性疾病,更是让人感到进退维谷。比较可靠的方法是从病鱼分离、培养病原菌,通过药敏实验找到有效的抗菌药物,对症施用。可是分离细菌需要时间,养殖生产上往往等不起,找到合适的药物需要好几天,鱼的损失也大,甚至死得所剩无几,一句话是等不起。

  因此,有人遇到鱼病,经初步判断是细菌性病后,为了解决问题,多种抗菌广谱的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这样做效果不确定,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但副作用是肯定的,病原体获得了更强的抗药性,以后的问题更难解决。并且,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有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目前,针对弧菌、链球菌及巴氏杆菌的基因工程疫苗已经研发成功,但离生产应用也还有一段距离。

  神经坏死症,主要侵染仔稚鱼阶段的石斑鱼,通常死亡率在90%以上。对幼鱼(通常体长3厘米以上)及成鱼的致死率下降,但能保持在鱼体内的低水平复制,携带病毒,引发垂直传播。培苗及标粗期间的石斑鱼黑身病,主要是多种病原体(虹彩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导致,对此目前也是束手无策,一旦发现只能放弃一整池的鱼苗。目前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针对神经坏死症和虹彩病毒都研发了亚单位疫苗及病毒类似物(VLP)疫苗,试验上有一定的效果,需要加快研究及转化。

  养殖病害是老问题,业界有很多成套的经验和方法。但针对主要病害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其次,是规范养殖管理,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目前,我国石斑鱼养殖还比较粗放,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对病害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必要通过政府或协会,加强对亲鱼培育、受精卵生产、育苗规范管理,做到苗种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出合格的苗种供应市场;商品鱼养殖中,针对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养殖品种,研究出一些实用的养殖技术规范。不当的操作——也是造成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高小生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石斑鱼养殖技术需规范”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117/3317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