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专业合作社“绿色通道”助农扶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12  来源:中国农村网  浏览次数:81441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农牧民种植养殖经营模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各地悄然流行。这种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的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农牧民种植养殖经营模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各地悄然流行。这种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的农牧民自愿联合形成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统一进行生产安排、技术指导、生产资料购进、产品收购销售,不仅大大增加了农牧民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让农牧民抱团取暖,赢得了市场。

  把“空壳”合作社清理出去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重要平台,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不过,张智斌也直言,目前我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张智斌说,目前我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虽数量猛增,但存在运行质量不高、行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合作社甚至是以套取优惠政策为目的而兴办的,它们的存在影响了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效果。同时,目前我市的合作社普遍存在社员素质低、管理水平弱、农民利益保护不够、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由于缺少人才和技术,一些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低下,而且在发展中,合作社农产品注册商标和专利保有量少,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些都是合作社在发展中逐步暴露出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目前我市一些合作社成立的门槛较低,对出资额度并无严格要求。由于注册容易,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合作社数量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部分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一些合作社缺乏运行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形同虚设,社内的资金使用不规范,虽有章程、分工,但大多流于形式,不利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对于这些暴露出的问题,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好举措,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合作社如何实现健康成长。这就要求主管部门要严把注册关,既要充分考虑农民意愿,便于注册,又要慎防“单方”运作,甚至“骗补、骗扶”等现象。

  在财务管理上,也要加强对合作社的财务监管,比如国家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到位后,相关部门应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其开支的合理性进行审计监督,防止挪作他用或截流。

  此外,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合作社的动态监管,建立退出机制,对不经营、不服务、不按章程规范运作的,加强督促检查,提出整改意见,促其规范发展,拒绝整改的,应撤销其营业执照,将不合格的“空壳”合作社清理出去。

  合作社让农民的腰包鼓了

  2008年4月,20户农民自发组织的“明石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土右旗美岱召镇巧尔气村注册成立,并在旗工商局注册取得了法人资格。根据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明石合作社确立了以蔬菜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打造了2500亩产业基地。

  贺四就是这个合作社的参与者,去年开始,他入股5亩土地,加入了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统一管理下,建起了5个大棚,种植豆角和黄瓜,一年种植了两季,到了年底,夫妻二人的收入达到近8万元。这让贺四高兴得合不拢嘴,因为就在前一年,他还在单独种植玉米,一年的收入不过两万多元。“这个合作社真好,我们农民不用研究市场,不用担销售的风险,只要下辛苦就肯定有回报。”贺四说。

  负责人吴斌告诉记者,在生产管理上合作社负责生产安排、技术指导、生产资料购进、产品收购销售,承包生产农户负责按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即可,这样就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入社后每亩地收入比种玉米增加很多,土地入股可以参与分红,社员在合作社里劳动还另有报酬,社员的积极性当然高。”

  据了解,6年来,该合作社已经按合同流转232户农民土地2469亩,建成高标准厚墙体日光温室100栋,初步形成了区域内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内蒙古农科院、包头市农研所、种子管理站组建技术平台,年产优质西红柿、黄瓜、架豆、茄子等200万公斤,形成呼、包、鄂、西安等地的销售网络,2013年,合作社还注册了“蒙绿缘”商标,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方式上探索了一条使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位于海子乡磴口村的宏源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土右旗一家颇有名气的合作社,2010年8月至今,合作社已经吸引了农户48户,拥有各种农机具60台,形成了从土地平整、播种、收割、粮食入库的一条龙服务。通过互助合作,完成了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不划算的事。

  “现在我们又将合作范围扩大到了果蔬种植,组建了果蔬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宋红说,去年,他专门从山东寿光请来了技术专家,给村民们做技术指导,统一种植黄瓜、西红柿、青椒等无公害蔬菜,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我们地头上的批发价都比菜市场上的价格平均每斤贵2毛钱。”宋红说,到了逢年过节,他们还装一些蔬菜礼盒,搭配5斤蔬菜,每盒100元,供不应求,市场效益可观,农民的收入也从每人每年2万元增长到了5万元。

  “达茂草原羊”奔向国际市场

  目前,我市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430个,有专门的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也有跨行业复合式;有单一经营模式,也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松散联合。这一新型的经济组织,让农民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农民以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在大胆实践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合作模式。

  据了解,我市农牧民合作社最主要的合作模式,就是围绕产业特色,在品牌上做文章,比如,依托我市马铃薯、牛、羊、猪、蔬菜、玉米、水果、向日葵等传统特色种植养殖业,有重点地进行农畜产品商标培育,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包头市工商局市场科科长张智斌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市已有达茂草原羊、达茂旗马铃薯、明沙淖鲤鱼、沟门水果、“如意”香瓜、“老海岱”大蒜等涉农涉牧商标75件,许多农畜产品已成为我市的知名品牌和对外名片,并远销全国各地,有的还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农畜产品销量及价格呈年年上涨的良好态势。比如,我市首件证明商标“达茂草原羊”于2011年11月成功入选亚太地区地理标志参展产品,合作社与香港、深圳客商签订了200吨销售合同,标志着“达茂草原羊”成功迈向国际市场。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达茂草原羊”也身价倍增,由2008年申请商标前的每公斤26元涨至现在的每公斤70元,年成交量也比2008年翻了三番。

  据悉,我市合作社的合作模式还有发展订单农业。记者了解到,过去我市的农业订单,绝大部分是农户个体与涉农企业签订,订单量小,签约、履约程序繁琐且订单运作效率很低,农户利益常常无法保障。而合作社则是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与涉农龙头企业直接对接签订大订单、大合同,使之由“散”变“整”。目前,我市约有65%的农业订单来自专业合作社,农牧民合作社已日渐成为订单农业的主力军。比如:东河区沁园蔬菜水果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前,农户主要就是通过推小车沿街售卖推销蔬菜;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注册的“沁兴园”蔬菜80%的订单通过“农超对接”与我市大型连锁超市签订,其余20%直供2家大专院校,且每年以15%的销售额递增,农户不仅不用发愁销售问题,收益也比过去增加了2倍还多。

  正是鉴于这些尝试带来的可观效益,我市工商部门也加大了对这种经营方式的扶持力度。记者了解到,土右旗是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好的地区,旗工商局在注册大厅设置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绿色通道”,开辟登记注册专栏和咨询台,为农牧民注册登记提供全程服务,并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农畜产品供求、农技推广等信息,帮助其建章立制,不断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高小生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专业合作社“绿色通道”助农扶农”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112/3312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