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人如何能端稳自己的饭碗 警惕土地流转“非粮化”困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10  来源:吾谷网  浏览次数:81517
内容摘要:  农民就好似一条在大海中游荡的小船,随波逐流,显得无助无力。这样的现实下,国人如何能端稳自己的饭碗?  种粮不挣钱国人饭

  农民就好似一条在大海中游荡的小船,随波逐流,显得无助无力。这样的现实下,国人如何能端稳自己的饭碗?

  种粮不挣钱国人饭碗怎能端稳

  记者林远在乡下走访时发现一种现象:农民长年坑哧坑哧的种粮食,然后发现辛苦种了大半辈子的粮,居然还喂不饱自己和家人,没钱送孩子读书送老人看病,大急之下土地一撂,跑到城里打工挣钱了。于是,田地成了荒地,家中老人和孩子成了留守人口。再然后,个别村干部在某个寂寞的夜里灵光一闪,发现了一条能带领全村留守人口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那就是向水稻小麦什么的统统说再见,从今往后只种经济作物,蓝莓草莓山楂之流越多越好,这些东西价格比粮食卖得高城里人还爱吃。之后,整个村推陈出新把所有土地流转起来全部改种,以后除了卖水果挣大钱外,还能搞搞采摘和农家乐,可谓一举多得。再或者,有人干脆就把所有土地都流转给企业,他们爱干嘛干嘛,每年给租子就成。

  于是,在我走过的诸多农村地区,看到了数量庞大的果园、大棚、农家乐、农业度假风景区。连片的粮田越来越少,小麦、稻谷、大豆的人气每况愈下。

  土地流转毫无疑问是解决当下农业发展问题的一剂良药,因为只有让土地连片流转最后形成一定规模,再让少数人针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才有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条件。但不知土地流转为何一到基层就变了味,一些基层干部把土地流转当作政绩工程,设置指标强迫农民搞流转。

  去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接近9000元,真正来自于种植业的收入却连1/4都不到。曾有位农民给我算过一笔账,种一亩水稻的利润无论怎么算都只有几十块钱,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但凡要有点天灾人祸,“那是要亏到姥姥家的”。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日趋增大,流转中存在的一些隐忧也暴露了出来。几个农业大省获得的数据显示,各地土地流转面积在快速增加的同时,用于种粮的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专家分析称,虽然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反常,但如果高比例的“粮地不粮用”成为常态,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威胁。

  耕地种粮比例每况愈下的同时,土地流转规模却在“飞速前进”。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这种变化在粮食主产省尤为明显,安徽省农业厅获得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该省耕地流转率年均增幅达到37.6%,其中2013年底比2012年底净增737万亩,增幅达57.8%。

  对于上述现象,一些业内专家表示担忧,很多地方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和流转比例,但却忽略了土地流转后继续种粮能否给业主带来效益的问题。

  四大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非粮化率”达61.1%

  “一方面,国家对种粮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另一方面,当前这个‘饭碗’并不牢固,粮食安全遇到方方面面的巨大挑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说。

  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孙其信长期关注着粮食问题。在他看来,粮食安全隐患集中反映在两组数字上:

  其一,国内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实现了“十连增”,总产量达到6.2亿吨,但粮食进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自给率下降到90%,低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的目标。

  “为弥补这一缺口,我国每年进口的农产品数量能折抵7亿亩耕地种植面积。因此,中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孙其信说。

  其二,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粮食种植面积在不断下滑。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下降3%,小麦播种面积下降18.5%。“这些农田既然没有种植粮食,就有可能是撂荒或转为其他用途。”

  供给与需求的双重挤压,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在此情形下,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加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任其蔓延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可能会真的出现问题。”孙其信说。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四省的调查,土地流转“非粮化率”达61.1%,而且流转后耕地复种指数明显低于之前。与此同时,流转规模越大,非粮化倾向越明显。

  以小见大!仅仅这几大粮食主产区2013年的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的28%。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土地流转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6%,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

  粮食生产应推行家庭农场

  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蔚认为,种粮并不具有规模效益,甚至会因所雇工人不够上心而减产。因此,当土地流转给工商资本后,即使初衷是种粮,最终也会将土地转向其它用途,如养殖业、旅游业等,顶多留出一部分土地种粮以应付检查。

  另外,由于种粮收益不高,种粮大户在流转土地时难以和其他出资者竞价,致使农民纷纷把土地流转给了非粮用地。这就使得当前出现这样的现象:哪个地方的土地流转得多,哪个地方的土地非粮化程度就高,从而威胁到粮食种植面积甚至粮食安全。

  在王蔚看来,如果仅仅依靠制定政策,硬性规定土地流转后的种粮比例,在无利可图甚至赔本的预期下,工商资本就会退出该领域,影响土地流转进程。更好的解决之策,是大力推行家庭农场,并保持适度规模经营。

  王蔚建议,为保证种粮面积,土地流转时必须明确流向,提高种粮用地的财政补贴。对于流转后的用途,政府要时刻监督、限制、管理,对改变用途的作法进行处理或罚款,并及时通过强制性法令恢复种粮。否则,土地一经固化,就很难继续种粮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高小生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国人如何能端稳自己的饭碗 警惕土地流转“非粮化”困局”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110/3311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