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制约农民增收的老问题、新矛盾更加突出。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岁末年初,又到了盘点一年收成的时候。看看大数据,再翻翻小账本,2014年的农民收入增速令人欣慰。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实际增长6.9%。有关部门表示,农民收入将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到3∶1以内。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在欣喜的同时,仍要看到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8527元和22044元,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收入鸿沟何其巨大?尤其是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等都发生了变化,农民持续增收的老问题、新矛盾相互交织,难度加大。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还有许多难题待解。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大头,从去年开始,工资性收入就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首要来源。今年农民收入实现“十一连快”,得益于农民外出务工数量继续增加,工资水平稳步提高。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与往年相比,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的增幅均在下降。这说明农民工就业仍不稳定,受宏观经济和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整体不高;社会保障不到位,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子女上学、夫妻分居等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农民工。
再来看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今年粮食喜获“十一连增”,但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普通农户种粮收益有限。“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已成普遍现象。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给现代农业带来希望,却也面临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土地流转难、贷款难等一系列问题。
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近年来不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的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但如何让这部分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有赖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破解体制机制性难题。
站在2015年的门槛上,谋划农民未来的增收路。
首先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其次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落到实处,让一部分农民在城市里稳定就业,生活有保障。
第三是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产增效。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如完善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等,推进农产品流通营销,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