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4年1-11月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约为5889.5万吨,同比增长7.6%;11月中国生产食用植物油620万吨,同比增长4.7%。其中,大豆油产量约为2,042万吨,菜籽油产量约为585万吨,花生油约为321万吨,棉籽油约为233万吨,其它还包括葵花籽油、玉米油、棕榈油等。
进口方面,随着国内精制食用油产量连年递增,食用油进口量也呈递减趋势。中国海关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11月份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40万吨,1-11月为592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5.6%。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报道显示,2014年1-11月,中国大豆累计进口量为6287万吨,较2013年同期的5597万吨增加12.3%。目前市场预计12月大豆进口量为750万吨左右,如果这一预期实现,中国2014年全年大豆进口量将首次突破7000万吨。2014年1-11月国内棕榈油进口量达到528万吨。11月棕榈油进口量为36万吨,比10月下降了32.8%,较去年同期下降41.7%。目前国内库存在65万吨左右,仍处于高位,需求清淡,豆棕价差不断缩小,影响了棕榈油的替代作用。农村网预测,2014/15年度棕榈油进口量预估下调30万吨,在600万吨。
生产技术方面,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技术发展较快,但整体而言在低端市场产品同质性较明显、技术含量偏低;此外,我国油脂加工设备制造业还存在诸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产品中精品少等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低、油脂深加工装备开发能力不足、大型关键技术装备依靠进口及装备工程化和成套性有待提高上,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植物油加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环节的同质化特点,导致该环节企业对上游原料供应商和下游品牌客户的议价能力偏弱。
市场竞争方面,在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传统品种领域,以益海嘉里和中粮集团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在下游控制了品牌小包装油的大多数市场份额,在上游掌握了大豆、棕榈油等主要原料的来源,在中游则掌握了70%以上的大豆压榨产能,对国内的食用植物油行业形成全面控制之势。在一线城市市场,国内中小企业很难在主流食用油品种上与领先者竞争;但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县乡市场,一些中小企业、地方品牌则拥有一定的品牌、渠道和配送优势,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玉米油、葵花籽油、茶籽油等新兴油品领域,伴随普通油向健康油的升级换代,以山东三星集团、西王集团、佳格、湖南金浩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型油企,通过在健康油细分领域加大投入,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的小包装油,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中国食用油大部分为外资主导的格局中,健康油中成规模生产的玉米油却出现了中国企业占主导的局面,山东三星集团已经处于这一细分行业的龙头地位。2014年山东三星集团食用玉米油产量为9.98万吨,占中国总产量的44.2%,其旗下“长寿花”自有品牌与“金龙鱼”、“福临门”三者合计占据中国小包装玉米油69%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更注重健康消费,对动物油脂消费越来越少,植物油消费逐年增加。显示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