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农业转型的生态路径
——北京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启示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先期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触到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图景。
2014年农村经济工作七大重点
强政策保障
筑牢“生态优先”发展原则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顺义区李桥镇西树行村的北京顺沿特种蔬菜基地。一走近蔬菜温室的外门,装有自动感应装置的风扇立即启动,向门外方向吹风防止害虫进入。蔬菜温室外的防虫网和温室内的黄、蓝色的诱虫板均匀密布,棚顶吊着专用害虫诱杀灯。
正如记者看到的,这个农业基地的部分温室中,通过科学施用有机肥,采用滴灌和喷灌的水肥一体化工程,生物天敌和物理防控病虫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具体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同时,大幅减少了水、肥和农药的使用。
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阎晓军告诉记者:“生态优先是北京市农业发展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生态农业建设,力争通过3年建成一批标准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通过严格水、肥、农药的安全精准化管理,辐射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满足农业生态的同时,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清洁的休闲环境。”
专家指出,生态农业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跻身示范园,要迈过高“门槛”。
阎晓军介绍,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北京市在政策上对园区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引导绿色生态农业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今年,北京出台了《种植业生态农业园区评价规范》,对种植业生态农业园区的生产方式、农药肥料的施用、节水措施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考核合格的园区将被授予“核心生态示范园区”标牌,便于市民识别。对于核心生态示范园,将优先给予政策倾斜、资金保障、技术聚焦。
专家介绍,目前,在生态农业领域,发达国家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精准农业模式,重点发展智能化高度发达、集约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另一种是以日本、以色列等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模式,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与工厂化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首次实现“十一连增”,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让农村生态和环境付出了极大代价。在生态农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北京市有着怎样的考量?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均处于转型期,农业发展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型生态农业,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机遇。”阎晓军指出,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耕地等自然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发展生态农业既可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鲜活农产品,又可为市民提供清洁、舒适的休闲环境,体会到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农耕文化,还是阻隔都市污染的绿色生态防线。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的迫切需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今年,北京市委成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北京市农业局也制定了生态农业三年行动方案,将清洁空气、净化水源、改良土壤作为未来首都生态农业发展的三大核心目标,力争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同时,通过冬春季生物覆盖减少裸地扬尘、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具体措施为改善首都空气、水和土壤质量作出贡献。
大数据支撑
打造“智慧型”生态农业
“装上一个小小的无线传感器,大棚里的蔬菜就会说话、有感觉、有思想了,大棚里的温度高了它会警告你,土壤里的湿度低了它会通知你,更准确地告诉你它的需求。”在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技术示范站,科技人员张海芳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大棚内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持续保持在最佳状态”。
瓜果蔬菜何时应该浇水?如何保证施肥、打药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现按需供给?与互联网的千变万化相比,农业显得安静平和,也有着自己的“慢节奏”。
未来,我国农业的这种局面将被农业物联网打破。
不久前,北京市启动建设了首批物联网生态农业园建设,北京市大兴区绿得金生态园、昌平区川府菜缘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八个生态农业物联网园区被确立为北京市首批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示范区。
通过设置在农田和温室大棚内的数据传感器,农户可以轻松掌握土壤墒情、土壤温度、环境状况等基本生产信息,实现“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就补多少”的科学生产。“智慧农业”为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北京将以设施农业为主,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熟化一批农产品品牌,推动北京农业生态、绿色、安全、高效发展。”阎晓军说。
“发展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农业,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传统落后的面貌,全面提高农业国家竞争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指出,未来,什么时候施肥、要施多少肥料、选用哪种肥料的问题,及播种、灌溉、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收获等的确定,都可依靠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从此改变农民靠经验来种田的习惯,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
对于我国农业物联网园区未来的前景,赵春江指出,这肯定是未来一个发展方向,农业要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最终到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就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精准农业技术,实现最佳的资源利用,最少的成本投入,实现农作物生产、运输、销售的智能化管理。
“目前我国农业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农业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缺失,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应是多模式并存——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智能农业并存,符合我国具体国情。”赵春江说。
显综合效益
引领首都农业转型发展
初冬时节,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岳家营村食用菌棒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备原料、填料、套袋、封口、装箱……一条龙式的生产流水线秩序井然。“普通80米长的大棚可以放5万个菌棒,一棚香菇一年收入达20万元。”想到自己今年的高利润,村民高凤恩的脸上乐开了花。
像岳家营村这样,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农林复合模式,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已经在北京很多区县凸显出来。
“十二五”期间,北京农业以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圆满完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农业生产、生态条件明显改善;实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805家,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十二五”农业水污染物减排目标的省(市);通过开展北运河流域水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学农药、肥料用量降幅达20%以上……
“随着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北京农业的多重功能得到充分彰显:保障首都安全鲜活农产品的基础地位形成了,北京农业为市民提供宜居、休闲生态景观的重要作用显现了,为农民朋友生产增收、持续发展的基础功能丰富了,以节约资源为手段、以环境友好为特点、以持续高效为目标的特色鲜明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逐步发展起来。”阎晓军说。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制约和成本增大压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是一个过程,要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逐步、稳妥地加以推进。
专家建议,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各地应全面落实《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以节水富民、提质增效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城市与农村、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特别是向基层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理念的力度,解决理念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加大对新技术推广运用的资金投入,加大生态指标考核力度,把耕地质量考核和生态发展指标考核纳入地方农业部门考核制度体系;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光明日报记者李慧光明日报通讯员苏秋芳李萍)
专家观点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生态农业是一种能够保耕地与作物质量、适当增产、保护环境、带动就业、保障健康的高效益的生态农业。未来的高效生态农业让将近70%的国土得到严格保护,从此远离化学物质的污染。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不同区域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进行试验,减少乃至逐渐告别有害化学品使用,在健康的环境下,用健康的办法,生产健康的食品。
生态农业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副所长杜志雄: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必须深化改革、调整发展思路的“深水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从国家层面做出农业转型顶层设计,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政策作出规划。要取消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补贴政策,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补贴体系;完善生态农业农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降低认证成本;在区域层次对农业和环境进行整体治理和生态恢复等。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很多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种植大户或科技人才,他们的知识可以支撑循环农业发展。将种植业的果实或秸秆作为饲料,增加畜牧业的养殖数量;同时将养殖业的粪便做成有机肥,提高地力,增加产量,实现循环经济。这样既有利于高产农田的有效利用,又能改善中低产田地力,有效利用废弃荒地,达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