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植物染色体杂交将给世界生命科技史造成重要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23  来源:中国农村网  浏览次数:81290
内容摘要:  近日,记者就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区别,以及该项技术对生命科学和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专访了朱培坤,朱培坤表示

  近日,记者就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区别,以及该项技术对生命科学和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专访了朱培坤,朱培坤表示,“植物染色体杂交将给世界生命科技史造成重要影响”。

  记者: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对生命科学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朱培坤:早在13年前,我就成功创制豌豆-玉米等杂交染色体,从人工构建基因一步跨入高等生物(植物)染色体的人工创制,进而获得四个国家级的植物新品种权,从而开始了人类在高等生物(植物)创制新核型染色体的时代。这对许多生命科技学科的发展、对人类改造和创新高等植物由多基因调控的经济性状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生命科技的前沿阵地,中国率先获得高等生物(植物)的具有生命功能的人工创制杂交染色体,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您能谈谈植物染色体杂交和转基因究竟有什么不同处?

  朱培坤:最近,央视对转基因水稻的调查,就是通过对转基因成分的检测做出结论的。转基因作物含有转基因特有的成分,而染色体杂交作物没有这种成分,这种差异通过检测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

  首先是目标基因不同,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所用的目标基因是天然染色体携带的基因;而转基因所用的目标基因是人工构建的基因。

  两者的目标基因来源也不同。染色体杂交技术所采用的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来自千万年以来被证明是安全的植物,例如玉米、水稻、高粱、亚麻、芝麻、紫苏等等;而转基因所采用的基因来自人类实验室。

  目标基因安全性也存在不同。植物细胞里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和少数细胞器上的基因已经和植物一起进化了千万年,形成了安全机制。这种安全性显然比转基因向植物转化一个人工构建基因要高得多。

  另外,染色体杂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所用载体不同。在染色体杂交技术里,所用载体就是天然的染色体;而转基因里所用载体大多是花椰菜花叶病毒特定的DNA顺序或农杆菌特定的DNA顺序。

  记者: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将会对我国农业尤其是种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培坤: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的推广运用,将使得我国甚至世界的农业尤其是种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旦人类对植物的改造,跨越植物种属的界限,并且解决了种间杂交不孕不育的难题,那么等于可以无限制地向植物引进不同的外源的多基因,获得杂交植物新品种新物种,可以无限制地丰富植物的基因库,可以无限制地丰富植物的品质资源。

  我国有大量盐碱地,通过染色体杂交可以创制出海洋植物大米草和玉米、大米草和水稻染色体杂交的强抗盐碱的粮食作物大米草-玉米和大米草-水稻,这些大米草-玉米和大米草-水稻都能在相当于海水浓度的盐溶液里发芽。大米草-水稻常规稻(自交系)亩产七八百斤和广东省的海水稻亩产三四百斤比较高出一倍左右,如果对大米草-水稻进行杂优制种,并优化栽培管理,那么产量有望突破一千斤。我国盐碱地总共有14多亿亩,如果有3亿亩种上强抗盐碱的粮食作物大米草-玉米和大米草-水稻,如果以亩产350公斤来计算,每年将增收1050亿公斤粮食。

  针对大量的干旱丘陵山地和大量的缺水干旱土地,通过染色体杂交技术,可以将沙漠植物梭梭和花棒,或者将植物中的骆驼—高粱和粮食作物杂交。我们已经获得的高粱—水稻,可以像种小麦、玉米那样种植在旱地和山坡地,也可以像栽培小麦、玉米那样进行栽培、浇水和管理,不需要水田灌溉。在南方多雨的年份,甚至可以不需人工浇灌一滴水。

  人类的主粮玉米、水稻和小麦几千年以来,在营养成分上没有太多的提升,尤其是缺乏亚麻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染色体杂交可以创制出富含亚麻酸和亚油酸的亚麻—玉米和紫苏—水稻,让人类的主粮普遍提高营养成分。总之,人类享用的主粮和其他农作物,不但不再发生安全性争论,而且越吃越健康。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高小生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植物染色体杂交将给世界生命科技史造成重要影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41223/3298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