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冬的柴达木沙漠穿越100多公里,连绵不尽的黄沙会让人出现“审美枯竭”。可一到诺木洪,不由心里一颤:一片红色的海洋,那正在晾晒的枸杞果红得透亮,亮得沁油。
诺木洪“红”了。“今年枸杞丰收,收购价比上年高30%,亩均净收入1万元,小枸杞成了‘红金果’。”诺木洪农场场长党永忠说,“我们调整结构种植优质枸杞,就是为了让农民多挣钱、稳赚钱。”
小枸杞,沙漠里的“传奇”。
当年离开的肠子都悔青了
现在很多人想来诺木洪种枸杞,已经没多余的地了,当年回老家的一个比一个后悔。枸杞种植户马庆明咧嘴笑了。
马庆明老家在青海省民和县三湾村,“我们村在山上,十年九旱,小麦靠天收,一亩地打200多斤,还不够吃。”2001年当地人听说诺木洪农场有地,还能浇水。于是,该县660多户农民集体到诺木洪“淘粮”。
“来后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这里经常刮大风,眼睛都睁不开。”马庆明苦笑着回忆,“当时每户30亩地,从来没种过这么多地。也不会管理,要么浇不透,要么泡死,亩产还是200多斤儿。”
走!翻出来时带的破编织袋,行李一装,哗啦一下,300多户返回民和。马庆明和一些村民想留下试试,学除草、学浇地,五六年后小麦亩产终于上了千斤,一家人能吃饱了,就是缺钱花。平时老乡见面,大眼瞪小眼,不知这种“饿不死、发不了”的日子要熬到啥时候。
单一种粮,大伙吃了上半月,没有下半月,调结构势在必行。2007年,诺木洪农场推广枸杞新品种,马庆明承包了15亩。“头两年挂果少,第三年开始好了,一亩净收入2000多元,都不敢相信!”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回民和。一时间,在开往格尔木的班车上、火车上,出现许多背着编织袋的民和人,他们又“杀”回来种枸杞了。当年民和台集村留在诺木洪的仅20多户,后来像滚雪球一样返回诺木洪,目前在此种枸杞的共70多户。
一个带一个,民和、乐都等贫困地区的农民纷纷涌进诺木洪,目前在当地种枸杞的共800多户。马庆明所在的三大队共430多户,一半农户买了小轿车。
今年收成好,有村民一下赚了30多万元。“要在民和,一家人一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卖完枸杞的两个月,三大队农户陆续开回20多辆新车,披红挂彩,鞭炮震天响,喜酒放倒一大片。
目前诺木洪的枸杞种植户共有3160多户,由农场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多数农户承包面积在15亩至60亩。近些年,以10亩为单元,户均年收入5万元。
小红果“搅热”诺木洪
诺木洪农场地处沙漠边缘,海拔2700多米,常住居民不多,大半年冷冷清清。一到8月至10月,枸杞熟了,诺木洪农场到处吵吵嚷嚷,车水马龙,仿佛沙漠里突然冒出一个热闹的街市。
郑显民是当地最大的枸杞种植户,10年前承包了40亩,后来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共600多亩。
老家在河南淮阳县郑小楼村,2008年邻居打算到外地打工,郑显民劝其来种枸杞,最初承包了33亩,三年赚了140万元,“像在地里捡钱一样”。
随后老乡、亲友互相带,郑小楼村有160多户先后来到诺木洪。目前,来自淮阳的共有300多个种植户,八成农户存款过百万元。郑小楼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过去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下,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采摘枸杞很费人力。2010年郑显民扩大种植面积,采摘成了难题。当时在他这儿打工的小朱,从老家河南濮阳“搬来救兵”。60多个人,干了2个多月,人均“摘”回8000元。随后小朱做起劳务经纪人,今年两辆大巴拉来120多个农民,人均装进兜里9000元。目前,像小朱这样的濮阳籍劳务经纪人增加到8个,联系千余名采摘工。
采摘季节,来自省内外的农民2.6万多人涌入诺木洪。农场一位负责人说:“保守估计今年采摘工收入共计2亿多元。”
人气旺了,诺木洪的餐饮、住宿等都火了。在采摘季,沿街大小餐馆爆满,吃一碗牛肉面都要排队。一个小包子铺4个月“蒸”出7万多元。一家普通中餐馆,一季赚几十万元。4年前,当地仅有一家农场招待所,现在有各类宾馆七八家。
诺木洪的“钱流”大了。都兰县宗加信用社设在主街,工作人员李定昌说:来这里办业务的绝大多数和枸杞生意有关。两台自动取款机,每天要加款3次,最多一天取出360万元,在同类营业部难以想象。2013年该社存款余额1.5亿元,今年前10个月就吸进3.2亿元,在都兰同类营业部高居第一。格尔木市江源路一带有多家银行,一听说诺木洪的来了,工作人员都开始“紧张”——这些人一取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工资,然后上火车回家。
小红果甜四方,近些年诺木洪带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发展枸杞30多万亩,小红果成了农民喜爱的“红金果”。
好东西更需好吆喝
大户郑显民对枸杞产业的未来自信满满,他说:枸杞可以入药,也是保健食品。现在人们注重养生,假设每年全国人均吃一两100多颗,目前宁夏、青海等主产区的总产量都远远不够。“诺木洪地处青藏高原,周边100多公里没有工业,日照强、温差大,枸杞肉多籽少,口感更好。经检测,诺木洪枸杞多项营养指标都比较高,绝对不愁卖。”
枸杞产业火爆的背后也有成长的烦恼——
枸杞晾晒周期较长,需7至15天。目前当地多数靠天然晾干。遇到大风,容易污染。2009年郑显民投入50万元,上了一条烘干线,这是青海第一条。如今此类烘干企业发展到几十家,一般26个小时完成烘干。郑显民说:“现在的烘干设备烧煤,我想用电,用上全智能的流水线,提高烘干质量,目前没这样的设备。”
当地枸杞产业链条依然较短,缺少高附加值产品。所谓加工也就是烘干、冷冻、包装等。诺木洪农场正在招商,尽量拉长产业链条,加工枸杞籽油、酒,以及中高档保健品等。
这些还是“小烦恼”,更大的短板在于——
好货也需好吆喝。诺木洪枸杞有品质,但缺品牌。在市场上吃得开,却叫不响。近年,青海枸杞产区各吹各的笛,客观上稀释了品牌的知名度。说起枸杞,人们一般先想到宁夏。不容回避的是,诺木洪枸杞约六成通过宁夏客商外销,大钱都让别人赚了。
眼下,诺木洪农场正在打造自有品牌“诺木洪”,青海一些客商也期待握指成拳,擦亮青海枸杞品牌。
种植业离不开好品种。“诺木洪枸杞将来能做多大,关键就看科技。”场长党永忠天天琢磨这事。近两年,农场勒紧裤腰带建起枸杞科技园,多个研发中心陆续入驻。走进育苗试验室,一簇簇幼芽胖嘟嘟的,工作人员介绍:从优质新品种上剪一片叶子,分成米粒大小,经过组织培养,就能长出幼苗,大约一年后可以下田。这种工厂化育苗,不受自然条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