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许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为科研成果苦寻出路、为科技创新苦寻突破点的时候,正当许多地方政府渴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朋友翘首企盼新技术新品种的时候,正当人们为市场经济下科技如何服务三农忧心忡忡的时候,偏居广东湛江一隅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不为所困、默默无闻地走过了60年。
“南亚所成立60年来,立足广东,服务热区,重点服务雷州半岛、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和广西右江河谷地区。我们一直坚持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宗旨,田间地头找课题,果园枝头找答案,先后获得120多项科研成果全部用于三农,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真正让‘科技果’结在农民的‘摇钱树’上,实现了农民和专家各得其所、院所和地方互利共赢,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三农的创新之路。”谢江辉所长不无自豪地说。
近日,记者走马南国,探寻这一被称为“南亚所现象”的奥秘。
“荔枝升级”开创服务三农与科技创新的双赢局面:让农民得实惠,让专家出成果
“荔枝多结果,多亏南亚所;种了荔枝树,有了摇钱树。”虽然早就过了荔枝丰收的季节,广东省廉江市吉水镇良龙山村荔农梁文帅脸上依然洋溢着“妃子笑”般的喜悦,当着南亚所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家保和荔枝专家李伟才的面,道出了心里话。
2006年前,像当地大多数荔农一样,老梁的120亩果园种的也是“白蜡”、“怀枝”、“黑叶”等低劣品种,加上高密度种植,荔枝园亩产800斤左右,年收入不足5万元,基本上赔本赚吆喝。自2006年起,南亚所在当地推广了“荔枝老低劣果园改造技术”,谢江辉、李伟才等专家顶风冒雨三天两头扎在老梁的荔枝园,帮助他嫁接上了优质品种“妃子笑”和“桂味”,用上了配套的安全高效栽培技术。随后这些年,他的荔枝园逐年增产,亩产已达到2500多斤,加上品种优良,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客商纷纷上门高价订货,每年年收入有40多万元。
为了扩大辐射能力,南亚所以老梁的荔枝园为示范园,指导老梁组织当地100多户荔农成立了“廉江宏扬水果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近5000亩荔枝园“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南亚所联合廉江市政府大力推广这项技术,目前,“妃子笑”、“桂味”等优质品种已经在廉江的种植面积高达17万亩。南亚所以其在荔枝等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成为全国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的主力军,“荔枝老低劣果园改造技术”领先全国,“荔枝高产高效关键生产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荣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2014年南亚所被农业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
如此这般,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农民得到了新技术、新品种,技术难题解决,品种改造、产量增加,收入提高;对于南亚所来说,原本源于三农的科研课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在为农民服务中得以推广和创新。沿着“荔枝升级”这条双赢之路,南亚所又演绎出了“菠萝的高歌猛进”、“芒果的改朝换代”“青枣的后来居上”、“甘蔗的突出重围”“剑麻的顽强坚守”一幕幕更精彩的故事。
“芒果西进”创出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多元模式:让科技进农家,让产业得拓展
11月11日上午,南亚所芒果专家、即将挂职攀枝花仁和区副区长的姚全胜就在攀枝花新农学校的培训班上开讲,从芒果产业布局、种植潜力、商业价值、生产技术等方面给果农上了生动的一课。姚全胜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给果农讲课了。
新农学校校长赵家华告诉记者,2004年,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新农学校,在南亚所的指导下,树立了“新思想、新观念、新农民,新技术、新生活、新农村”的“六新”宗旨。为增强学校技术力量,提高服务水平,新农学校与南亚所进行了深入合作,并组建了农民科技服务队。一般问题,服务队就地解决,当地无法解决的难题南亚所专家出马。专家们针对芒果不同生长季节存在的问题,定期到攀枝花指导。南亚所先后挂职的范辉建、马小卫、王松标等芒果专家也是新农学校的全天候老师。与此同时,南亚所还定期邀请新农学校的优秀学员到广西、海南和广东湛江等芒果主产区现场观摩培训,以开拓学员视野,增强发展信心。
作为钢城的攀枝花为何结缘芒果?谢江辉所长回忆,1996年,原农业部部长何康、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黄宗道等老专家到攀枝花实地考察。他们认为攀枝花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适合成熟晚、品质优的芒果生产。为此,他们提出了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优质芒果的建议。1997年3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攀枝花市签订了市院合作协议,而作为热科院开展芒果研究最早、研究基础最好的南亚所责无旁贷挑起大梁。在派遣干部挂职的同时,南亚所组织了芒果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科技服务团队,依据当地区域特色和气候特点,主要在培育晚熟芒果品种和推广晚熟技术上下功夫。
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芒果技术,南亚所先后与攀枝花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锐华公司”)、攀枝花农林科学研究院、新农学校等单位签署科技合作协议,采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新农学校+农民技术员+农户”的模式(简称“新农学校模式”),建立示范基地、聘请技术指导员、培植示范户、组织多层次科技培训与现场指导,先后培养科技示范户5000多户,培训农民达3万余人次,使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率在80%以上,技术入户率在95%以上。攀枝花经作站站长黄朝举说,目前,包括攀枝花在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目前芒果种植总面积近50万亩,收获面积达30万亩,果农收入超10亿元。
芒果西进,推动攀枝花芒果产业大步前行和果农收入大幅增长,也让南亚所收获颇丰。从2007年以来,南亚所与锐华公司合作,在锐华公司金河基地共建杂交育种基地,姚全胜每年都在这个基地开展以丰产优质晚熟为目标的杂交育种工作,先后培育了芒果杂交后代群体1000多株。他告诉记者,南亚所还与锐华公司和当地有关单位联合承担了农业部热带作物重大技术推广专项3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四川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2项,形成省部级技术成果3项,省部级获奖成果2项。
“新农学校模式”推动了“芒果西进”,让芒果技术走进攀枝花千家万户,而“农家课堂”模式让广西右江河谷的果农们真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这种“院所专家+县科技局+农家课堂+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推广创新模式,是以村、屯为单位,从芒果种植大户中遴选学员,成立专业合作社,县科技局依托专业合作社,向种植大户征集问题,根据时节向南亚所反馈,南亚所的专家依据征集的问题在农民家里设立课堂,固定地点开展培训。
以“院所+高校+企业+科技小院+农户”为一体的科技小院推广模式更是富有特色。2011年,南亚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天脊煤化工集团合作,在雷州半岛的徐闻县甲村建起了科技小院,三方各派科技人员长期驻守小院里,开展水肥一体化和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第一时间掌握农民需求,零距离为农户提供服务。而今,这种科技小院已经在雷州半岛广受农民赞誉。
“坚果北上”趟出科技推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外来坚果落地生根,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1992年7月,一位叫陆超忠的年轻人怀揣“澳洲坚果扎根中国”的梦想进入南亚所,这个从澳大利亚引进、果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64%的食用坚果,被誉为“坚果之王”。这样一个好东西到底能不能在中国推广?经过多年试种,陆超忠和南亚所的同伴们发现,位于老少边穷的云南、广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适合澳洲坚果生长,这个产业发展起来,可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
但是澳洲坚果引入我国时间短,认识的人寥寥无几,陆超忠和他的团队到云南、广西适宜种植澳洲坚果的山区挨家挨户推广,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磨破了嘴皮大家也不要。为了让农民早日接受这个致富坚果,他们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推广,再以企业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澳洲坚果,这种“科研院所+公司+农户”的模式大获成功。
接着,南亚所乘势而上,与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及广西梧州市、崇左市相关企业和农户达成澳洲坚果技术合作协议,从1996年底开始,派坚果专家分赴这些地方,每年对当地的农户学员进行技术培训。
最近几年,广东和广西柑橘产区由于黄龙病的危害,亟需进行产业转型,陆超忠和他的团队到这些地方,以澳洲坚果为柑橘替代作物,进行了大量试种研究和示范种植,澳洲坚果成为当地首选的替代作物,深受农民的欢迎。
2013年7月11日,南亚所又同贵州省农科院热作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同成立“贵州澳洲坚果研究中心”,派专家驻点帮扶,技术指导。他们还从南亚所带来了40多个优质澳洲坚果品种进行试种推广。
现如今,我国澳洲坚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滇、桂、黔、川、渝、粤六省区已推广55万亩,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因此脱贫致富。南亚所的“澳洲坚果引种试种”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澳洲坚果扦插繁殖快速育苗技术”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澳洲坚果嫁接和扦插育苗核心技术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南亚所也成为全国“澳洲坚果”科研排头兵。
“政策下移”形成激励扶持与考核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让驻点下乡常态化,让服务三农长期化
“下午,我们路上碰到的农户大多在收获菠萝苗,而将近18个月的生长期使得菠萝的栽培管理较为辛苦繁琐,尤其是人工浇水施肥,难度大且很难均匀,我们所的同事们在科技小院做的‘菠萝水肥一体化’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难题,只是希望这一技术能够尽快推广,使更多的农民受益!”这是南亚所新入职的科技人员马智玲到科技小院驻点写下的日记。
像马智玲一样,南亚所的新进科研人员第一年都要去新农学校、科技小院、农家课堂等基地驻点锻炼一月,住在农村,和农民交朋友,调查产业需求,发现问题,每天撰写一篇工作日志。在南亚所,不仅是新入职人员,所有科研人员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产业中去、到田间地头去,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基地驻点制度只是南亚所服务三农制度的一种。王家保介绍说,所里制定了一整套全面服务三农管理办法,成立科技开发与服务三农办公室,要求科研人员一方面针对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政策宣传,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另一方面,开展产业调研,解答农民需求,帮助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建立示范基地、培育产业基地。
为农不坑农、帮忙不添乱是南亚所人坚守的“底线”。在开展服务三农活动时,科研人员严守纪律,严禁向基层单位、农户提不合理要求;严禁利用示范基地、合作企业,私自生产、销售或转让自己的科技产品、科技成果。服务三农经费由所里统一提供,还按正常出差发放补助,年终科技服务三农的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分配激励、职称晋升优先的重要依据。
如何检验服务效果?记者在南亚所服务三农办公室看到了三张表:《服务三农备案登记表》、《科技示范推广面积统计情况年报表》、《服务三农经济效益年报表》。办公室副主任李国平指着第一张表介绍说,每次开展科技服务时,科研人员都要填写这张表,把服务时间、地点、对象、人数以及服务对象联系方式一一登记,对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问题解决办法作简要说明。同时,提供服务过程中现场照片至少5张。后面两张表,每年年底上报,把全年推广示范面积、服务前后产量收入对比详细填写,服务效果如何,一目了然。
现如今,南亚所服务三农机制已轮廓清晰,服务三农意识已深入人心。每当农业部、热科院和当地政府组织冬春科技培训、科技活动月时,南亚所科技人员走在最前面;每当台风暴雨来临、农作物遭受灾害时,南亚所干部职工都冲在第一线;在新农学校里,在科技小院中,在农家课堂上,到处都能看到南亚所专家们忙碌而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