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成不错,一亩地平均下来有1240多斤。”46岁的沙财荣站在村口一间堆放稻谷的仓库里对记者说,“你看,这是一百多亩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再卖。剩下250亩的稻谷已经卖掉了,三级混合稻,一块五毛三一斤。”
沙财荣是江苏省溧阳市别桥镇后周村的一位农民。去年年底,他流转的土地达到400多亩,今年初领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认证书,成了村里有名的家庭农场主。
今年水稻抽穗扬花期自然条件不算好,给溧阳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沙财荣却并没太在意。他说现在种地不像以前了,基本上是“胸有成竹”。——为什么呢?
“400亩田,一个星期全部收好种好”
11月29日上午,天阴得厉害,风刮过来很冷。沙财荣袖着手,带着记者来到他去年新流转的地里。眼前的100多亩冬小麦长得正旺。
“小麦长出来,地里基本没草,我通过机械把除草剂和尿素都放进去了。”沙财荣一边说一边掏出了手机,“这是10月26日拍的。这边收割机收,后边是秸秆粉碎抛撒机;这边是撒肥旋耕,这是我用高速插秧机改装的撒籽机;这边是开沟的机械。400亩田一个星期全部收好种好,没有机械是很难保证的。”
在后周村,沙财荣属于较早接受新农机的那批人。他说早在2004年,村里大部分农户还在人工插秧的时候,他就因为用了机插秧躲过了一场不小的损失。
“你知道,我们这里是稻麦两熟的,收小麦的时候就要做秧床。温度一高,小麦上的灰飞虱就会转移到秧苗上,把病菌也带了过来,就是条纹叶枯病,这种病得了就没办法治。机插秧不同,育秧床上要盖一层透气无纺布,虫子就少了安家落户的条件。”沙财荣告诉记者,那年很多家只收了六七百斤稻子,而在正常年份,一亩地能收1000斤。
2009年初,沙财荣和村里的几个农民合伙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如今社员已经发展到了360名,农机具也从几台发展到了180多(台)套。
“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种粮食跟以前比吃工少多了。原来一个生产队200个劳力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带着三个帮工就能种。”沙财荣乐呵呵地说,“以前村里的劳力基本是出不去的,一年365天做到头,还剩不下几个钱。现在一种一收也就两个月比较忙,其他时间还是比较轻松的。”
沙财荣告诉记者,除了先进农机的大范围应用,这些年来粮食生产上一个很重要的保障是基础设施的完善。
“水稻抽穗扬花的时候气温太高了不行,就得想办法降温。我们这里都是用水调节。灌溉条件就显得很重要了。”沙财荣告诉记者,从他的地里往上走2里路就是塘马水库,附近4个镇的饮用水、灌溉水都来自那里。“地里有电灌站,需要水了直接可以打到地里。”
包括田块的整理,沟渠路的配套,不仅使粮食稳产增产有了基础,还给当地的农事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原来这里都是小路,大机械进不来的。收了稻子就装在袋子里,人工扛到地头。去年我投了两万块钱修了这条机耕道,现在收下来直接就倒在拖拉机上了,人工费也省了,还少浪费不少粮食,然后直接就上烘干房了。出来都是标准的15.5的水分,放半年都没事。”沙财荣说。
“农业培训特别多,都是免费的”
不利的气象条件、病虫害什么的,沙财荣并不太在意。各方面的农业信息都往他们这里汇聚,加上发展家庭农场后各种扶持政策的不断跟进,让他觉得产量越来越能把握住了。
“就说这个低温寡照吧,很容易导致稻瘟病。”老沙说,“穗子下面发霉,然后就断了。一般农户都知道用‘三环唑’,但是这种药只能起到预防作用。今年电视台反复播一定要统一用药,统防统治,这个阶段要用‘稻瘟灵’什么的,既能防又能治,即使下雨把药冲到地里也不要紧,还能从根部吸收。我按照专家说的打了三次药,田里就没有发生这个病。”
近年来,溧阳市农业部门在基层农技推广上下功夫,科技人员直接入户指导配合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农技简报等形式,不断提高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到位率。并且通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了良种良法配套、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速度。这些都让沙财荣尝到了甜头。
“农信通。你看,农家致富规模种植版。”沙财荣不停地划着手机,“这是常州市的短信,这是溧阳市农林局的,天气变化很快就知道了。知道要下雨,那我收稻子的时候就会快一点,加班加点也要收上来,免得地里太湿机械下不去。”
而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应用,来自常州市甚至江苏省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也快速直接地传递到普通种粮农民手上。
“今年种的武运粳23号,产量就很好,已经种了几年了,刚开始就是通过‘江苏好品种推荐’知道的。”沙财荣说,“市里农林局、种子管理站、作栽站、农技科等经常组织我们去外面看,观摩丰产方。我记得从2006年开始,每年小麦、水稻都有,去看人家各个品种的长势,包括扬州农科院的丰产方、泰州红旗农场、武进水稻研究所。”
老沙告诉记者,今年关于农业方面的培训特别多,都是免费的,他自己就出去了5趟。由于家庭农场获得的名额相对多一点,他还安排在地里帮工的农民去培训过。“一培训就是五天七天的,到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农林职业学院,跟专家教授们面对面交流,长了不少知识。”
收完稻子种完小麦,再加固一下田埂,地里的活儿就基本结束了。这两天沙财荣忙着做大米的包装。3月份他注册了沙氏大米商标,并在淘宝上开了网店。虽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进城,但他还是愿意在家种粮。
“我虽然是个种地的,种的还是大米,不是经济作物,收入也蛮可观的。今年净收入32万,比原来预计的高出了七八万块钱。有在公司上班的人就开玩笑,说‘沙老板’,我们都不如你。”沙财荣笑着说,“到了什么时候,人都是要吃饭的。”
说起种粮来,老沙很专业,也很认真。他也很看好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前途:“有了规模,就不像一家一户那么分散,也不会当副业来做。”他说家庭农场主种植粮食会更加专业、更加用心。“比如哪里出现稻瘟病了,我就去看看什么情况。把种地当副业的人不可能这样,他打一天工200块钱,去听半天课100块钱就没了。”
老沙认为像他这样的家庭农场式的粮食种植还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因为这是他们所有获利的基础。“我们这个米质好,就是包装档次偏低一点。”沙财荣从仓库里翻出一条简易的包装袋,就是市场上最常见的那种蛇皮袋。“我下一步要做的是真空包装,看起来就上档次些。”
不过老沙说,就像八月十五吃月饼一样,再怎么包装,吃的也是月饼,不是盒子。“品质才是主要的。我有自己的商标,不保证质量,信誉就没有,就不可能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