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6年的夏天,当王彦森还是8个月婴孩时,他的命运转了个向。一场突如其来的脊髓灰质炎,让他还没来得及学会走路就永远失去了奔跑的权利。
可命运也一定没有想到,这个出生在天津市武清区大良镇向阳村的农村孩子,一次次用自己的执著驾驭着命运,用一双拐杖,为自己,为家人,为向阳村的村民们,撑起了一片幸福的天空。
“拄着双拐,咱也能逛北京城”
不服输,是所有认识王彦森的人对他的评价。跟那个年代的许多农家孩子不同,王彦森坚持念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小时候,妈妈背着我上学。放学了,班主任吴老师把我背回家。”
为了能让要强的儿子坐在课堂里,王彦森的父母用尽了一个乡村家庭所能想到的办法。初中时学校在邻村,离家八九里地。父亲用旧自行车改装了一个手摇三轮车,书包跨在腰间,王彦森手摇着这辆“父爱牌”三轮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1982年,王彦森参加高考,分数通过了录取线,却没通过体检。他不服气,补习一年,政策变了,先体检再考试,坐在手摇车上的他,连准考证都没能拿到。
提起这段经历,王彦森依旧感慨不已:“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没能进大学读书。可我也理解,那时候大学毕业包分配,我这个条件,给人家添麻烦了。世界这么大,只要肯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
他进了成人夜校,晚上学裁剪,学电气,白天到乡里办的工艺厂做技术工人。半年后,他带着厂里的手工艺品,进故宫,爬长城,去首都机场,把工艺品推荐给常有外国游客光顾的门店,一趟业务跑下来,能给厂里带回几万块钱的订单。
“为了省钱,我尽量不坐车,去哪儿都靠这副拐。有一次从东单一直走到陶然亭,还背着一大袋我们厂里的样品。胳肢窝磨破了皮,可我挺高兴,拄着一副拐,咱也能逛北京城!”
“我有福气,摊上你这么个好姑爷”
王彦森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妻子是智力三级残疾,智商只相当于十来岁的孩子。“在这个家,我是她的脑子,她是我的腿。我们还有个共同的宝贝,健康‘可心’的女儿。”说起妻女,王彦森的脸上浮现出无限的疼爱。
女儿王可心今年16岁,已经亭亭玉立。父亲残疾和母亲智障似乎没有给她的成长带来什么阴影,成绩优秀的她不仅考进了镇里最好的高中,还成了学校的文体骨干。王可心的房间里,珍藏着从小到大父亲给自己的各种小礼物,“我的父亲是天底下最好的父亲,他让我知道,即使生活再困顿,敲起锅碗瓢盆也能奏起音乐的嘉年华。”
最让她自豪的,是父亲对姥爷的一片孝心。2011年4月,姥爷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住进了医院。父亲天天奔波在家和医院之间,送饭护理,无微不至。忙中出乱,父亲在送饭的路上摔伤了本已残疾的腿。可他还是坚持让朋友开车送自己到医院,医院没有电梯,朋友把父亲从一楼背到三楼,他再坐着轮椅给姥爷喂饭、捏腿。
姥爷出院后,王彦森干脆把老人接到家里照顾。剃头刮脸的活,王彦森一手包揽。妻子虽然不会照顾人,可是在王彦森这个“大脑”的指导下,也学会了给老人洗澡擦身。卧床整整两年,老人从未长过褥疮。今年4月,老人安详地走完了70多年的人生。临终前,老人拉着王彦森的手念叨:“我有福气,摊上你这么个好姑爷……”
“他比我们这些腿脚好使的人还能干”
从2005年至今,王彦森已经连续三届高票当选村主任。向阳村不大,300多口人,400多亩耕地。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年人留下来侍弄几亩薄田。在村民眼里,这个村主任可是个“有求必应”的能人。“浇返青水、麦收、秋收,我们大事小事都找他,压根忘了他是个比我们还不方便的残疾人。”58岁的村民李维敏这样说。
有一年赶上夏收,偏偏下了一场大雨,怕麦子烂到地里的李维敏一大早就奔到王彦森家里,“彦森啊,再下雨我今年可就白忙活了。甭管咋样,你今天得帮我把麦子收了。”王彦森一边安慰她一边四处联系收割机,还没到中午,四五个麦客驾着收割机来到村头,不到天黑,全村的麦子都收完了。
“他比我们这些腿脚好使的人还能干。”村民王庆军几年前在外打工,企业给他上了一年的养老保险,这些年回了乡,却发现村里的养老保险办不了。“我是个大老粗,哪懂得这些政策。一趟趟地往镇里跑,人家说我不是缺了这个证件,就是那个材料不全。”王彦森听说后,架着拐往返镇里好几遭,没过几天,养老保险的折子就交到了王庆军的手上。
这样繁琐的小事,王彦森没少办。农村低保、养老保险、孩子上户口、红白喜事……他把村子里300多口人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村民来找我办事,是信任我,只要合情合法,我都给办,就怕自己办不好,让他们失望。”
采访快结束时,王彦森70多岁的老母亲走过来,递给记者和王彦森一人一个桃子,又马上把记者手里的桃夺下来跟王彦森的互换了一下,跟记者说:“吃这个,这个熟得透。”王彦森笑了:“这就是老娘一辈子教我的,甜桃给别人,自己的日子才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