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立冬”已过,已播冬小麦由北往南正处于分蘖和出苗阶段,是加强小麦冬前管理、培育壮苗、确保安全越冬的关键时期。根据当前小麦苗情和墒情,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分区域研究提出冬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指导意见。下面我们就说下西南麦区与长江中下游麦区:
西南麦区
西南麦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今年秋季温度低、雨水多,前作收获晚,田间土壤湿度大,影响播前化学除草,小麦播期明显推迟。西南麦区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亦在0℃以上,小麦不停止生长,1月上中旬拔节。冬前管理时间为播种至12月下旬、冬季管理为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拔节前后。重点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是补种匀苗。缺苗断垄麦田要及时补种,为赶上生育进程,可用温水将种子浸泡24小时后再均匀撒播补种。对聚集成堆的丛生苗,应扯去多余的苗子。
二是开沟排湿。该区湿害最重的时段在苗期,播后应及时开好边沟、背沟、厢沟。一般边沟、背沟的深度应达20~30厘米,厢沟15~20厘米,形成一定落差利于沥水、排湿。
三是促弱控旺。今年11月上中旬播种麦田比例较大,迟播缩短了苗期时间,必须对长势弱、群体不足的麦田开展苗期追肥,促弱转壮。套作麦田亩施尿素3~5公斤,净作麦田亩施尿素5~8公斤。稻茬旺长麦田追肥时间推迟到拔节前后。同时,可喷施1~2次生长延缓剂,控制生育进程和徒长。
四是追施拔节肥。该区小麦在1月上旬至中旬起身拔节。高产栽培要求纯氮用量11~13公斤,其中拔节肥稻茬麦占40%左右,旱地小麦占20%~30%。也可看苗施肥:群体偏小,亩最高苗量不足50万,或缺肥翻黄较重的麦田,亩施尿素6~7公斤;长势一般、叶色中等的麦田,亩施尿素4~5公斤。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拔节水和拔节肥结合进行。
五是防控病虫草害。稻茬麦田和丘陵旱地麦田地下害虫危害呈加快发展趋势,主要有蛴螬、蝼蛄、蟋蟀等,造成缺苗断垄,对播前没有拌种处理,应在播种后及时用甲拌·辛硫磷10%(微粒剂)混合细土,撒施防治。冬季最容易出现的病害是条锈病,多为单株感病或出现“中心病团”。如果仅出现个别零星植株感染,可及时拔除,如果出现全田多点感染或中心病团,应喷药及时防治,切断扩散源。注意及时防治蚜虫和红蜘蛛。要在播前化除基础上,苗期再一次化学除草,应在12月上旬之前进行;兼顾阔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合理配置药剂种类,如苯磺隆、骠马、麦喜等混合喷施,提高防效;科学用药,避免产生药害。
长江中下游麦区
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沿长江流域和江淮之间的麦田,以及河南信阳地区。该区前茬以水稻为主,今年水稻成熟期比上年延迟7~10天,加之10月下旬两次大范围降雨,导致小麦播种期比上年推迟,迟播小麦面积较大及土壤湿度较高影响播种质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是抢收抢种。加快水稻收获和小麦播种进度,晚中争早,着力提高播种质量。对播种过晚麦田可采取独杆栽培或套播技术。随着播期的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应注意迟播麦田斤种只能出6000~7000苗,播种量的增加幅度应大于基本苗的增加幅度,11月10日前后播种的亩基本苗宜控制在18万左右,亩播量25~30斤,每迟播一天增加亩基本苗0.5万,但最高不超过25万,以免群体过大,播量可按每迟播一天增加1斤,最高不超过40斤。
二是查苗补种。对出苗严重不匀、缺苗断垄田块,应进行补种或移密补稀,并浇水促苗。
三是施好苗蘖肥。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在2叶期应及时施用苗肥,尤其稻套麦田在收稻后及时施用苗肥,基肥和苗肥总量应达到总施氮量的60%,基肥较足的麦田不再施苗肥。如果基种肥及苗肥均不足,在主茎3~4叶期施用壮蘖肥,但若已适量施用基苗肥,则不再施用。在冬前及越冬期间施用泥、杂灰肥培土壅根,能保暖防冻,培肥土壤。对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如麦苗发黄严重,应尽快施用速效复合肥或氮肥转化苗情。
四是开沟镇压。尚未开沟的麦田及时开沟,清沟理墒,疏通排水沟系,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尤其稻套麦田在收稻后及时开沟,适当加大开沟密度,均匀抛撒盖苗;近期内仍有降雨,当前主要是防止湿害。针对不同类型麦田,采取相应的镇压和覆盖方式,对旱茬和稻草还田量较大的麦田,采用机械或人工措施做好冬前田间适度镇压,提高保墒防冻能力;对板茬直播和稻田套播小麦,可通过增施土杂肥或采取沟泥覆盖的方式加强覆盖,达到护根保温防冻的目的;在搞好田间化除、沟系配套等田管措施后,可利用秸秆覆盖,防冻保苗,增强麦苗抗旱耐寒能力。
五是防治病虫草害。密切注意稻茬麦越冬前蚜虫、纹枯病和杂草发生基数,及时防治。化学除草以日均温6℃以上,晴天气温高于10℃时喷药为宜,要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以提高化除效果,避免产生药害。必要时人工除草。
六是控旺转壮。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采取镇压或喷施生长抑制剂等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