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稀特菜种植成为农民增收新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29  浏览次数:81572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新特蔬菜符合了蔬菜消费潮流,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多地引进新特蔬菜、开发稀有乡土蔬菜和人工栽培野生蔬菜,蔬菜种植向生食型、礼品型、保健型、功能型、彩色型品种的方向发展。在兰州市,以近郊七里河区为主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新特蔬菜符合了蔬菜消费潮流,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多地引进新特蔬菜、开发稀有乡土蔬菜和人工栽培野生蔬菜,蔬菜种植向“生食型”、“礼品型”、“保健型”、“功能型”、“彩色型”品种的方向发展。在兰州市,以近郊七里河区为主的新稀特菜种植已显规模和成效,并向周边的榆中、皋兰、兰州新区辐射,销售则以市内知名酒店及外销到西宁、乌鲁木齐等地为主,种植新稀特菜正成为我市近郊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示范引领“农”字号合作社成龙头

  10月21日,记者在周岩坪特菜种植基地看到,这里建成了数百亩的内保温组装式连栋日光温室,每座温室有传统日光温室的10多倍大,没有土夯的墙体,很像钢架覆膜的巨型帐篷,走进去,更像一个大型的车间,里面一块块耕地内生长着各类不问不知名的靓丽特菜。

  “这是国内最先进的内保温式日光温室,无墙体和建筑垃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光照强,降低劳力,运行成本低。”市科技特派员、七里河区农技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李斌介绍,这个名优新特蔬菜示范园区由家栋稀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效应”。在田间,李斌不时给正在劳作的农民们以指导,介绍中,羽衣甘蓝、紫甜椒、番杏、薄荷叶、菊花菜、法国香芹、龙须菜等一个个新稀特菜的名称,以及口感好、营养好、保健功能多的特色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栋稀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永介绍,目前基地是建成的第一年,边建设、边生产、边培训,已吸引一批周边农民与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籽种,产销供一体,并签订回收包销合同,同时还吸纳了数十名农民来到基地当了领薪水的农民。

  科技助力 特派员驻点、培训班进田

  七里河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在近郊,主要发展宝塔菜、芦笋、彩色花椰菜、黄秋葵等经济效益较高的新稀特菜种植,在后山远郊,主要发展冷凉型蔬菜。李斌介绍,在近郊的新稀特蔬菜种植中,“农”字号专业合作社则发挥了示范效应。对周岩坪基地,七里河区农业部门的定位是打造成兰州市一流的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集培训、新品种展示、育苗、采摘一体化的现代农耕文化园,关键是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今年区农技部门已经在这里举办了4期培训班,农民反响和意愿强烈。”李斌说,七里河区近郊土地资源紧缺,发展露地蔬菜和传统种植没有优势,依托城郊和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非常适合发展特菜种植,即以多品种多茬口的新稀特菜种植,带动城郊农业转型跨越,而做好这些的基础是技术和示范效应。据介绍,2015年,七里河区将在全区涉农的两乡四镇建设新稀特菜示范点,以点带面,普及技术和发挥示范效应,将全区目前5000亩特菜提升档次,推动全区特菜产业迈上新台阶。

  早在2013年,省上制定下发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对设施蔬菜生产的贷款给予贴息。《办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少每个成员有一座大棚或日光温室,每个农户贷款额度不超过30万元(含),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贷款额度不超过300万元(含),贷款贴息由省、县(区)两级财政和农户共同承担。兰州市农业委员会、兰州市财政局、兰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兰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则联名转发了有关贯彻落实的通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稀特菜种植成为农民增收新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41029/3240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