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僧固乡辛庄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这个村因种菜远近闻名,老百姓的腰包也因种菜而鼓了起来。提起越来越好的日子,村民们心存感激,他们认为这得益于“蔬菜”支书周维国……
年近古稀的周维国从1976年1月任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8年,在农村长达38年的工作实践中,不仅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又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基层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周维国就带领村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他先前数次到省、市农科院取经,又到寿光、扶沟等地学习经验,请教问题,下决心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让农民快速增收。通过蔬菜大棚种植,早在1997年,辛庄村户均存款都在万元以上,当年,辛庄村被授予“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村”和“新乡市农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辛庄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该村的姑娘嫁出去在婆家建大棚,媳妇带动娘家人建大棚,辐射到延津石婆固乡、原阳齐街乡、路寨乡、封丘应举乡等50多个村庄,面积达3万多亩,菜农经济收入达1.5亿元。
1994年,辛庄村在全省农村率先实行“协会+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规定协会成员购买竹竿、塑料布、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优惠5%~10%,成员可以免费参加培训、免费赠送科技资料、免费收看科技录像带、免费借阅科普图书,成员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公司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进行技术指导。成员生产出来的蔬菜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公司负责组织经纪人联系外销,保证不让菜农烂掉、扔掉新鲜蔬菜。周维国每年都聘请省、市、县蔬菜栽培、植保、土肥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讲课,印发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录像带和光碟,成立科普学校,设立了科普图书阅览室、购置电视机、影碟机,购买科普图书1500余册,光碟100余盘,安上机顶盒,发展远程教育。塑料大棚一次性投资较大,而且费工和费时,公司开了6个生产资料门市部,竹竿、塑料布、肥料、农药、化肥、种子应有尽有,农户不用出村就可以购买建大棚所需的一切材料,并可享受优惠价格,仅此一项就使公司成员节省费用60多万元。为解决卖菜难问题,公司一开始就组织一批业务员分赴郑州、洛阳、信阳、武汉等地跑市场,找信息,将一大批外地客商引到村蔬菜批发市场。由于公司能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优质服务,大棚蔬菜发展迅猛。1996年全村大棚数量达200多个,平均一户一个大棚,1998年,全村大棚温室总数达700多个,平均每人一亩大棚,蔬菜面积达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专业村。公司成员达到了200多户,发展大棚数量基本饱和,为保证蔬菜数量,公司把成员范围扩大到外村、外乡、外县,并享受与本村成员同等的优惠条件,到2004年,公司成员达4000多户,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瓜果产品不均衡,造成蔬菜价格差别较大,周维国又把目光盯在了提高蔬菜品质方面。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制定了公司无公害生产标准,并从种子选用、土壤处理、肥料、农药施用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在2002年5月市农业局检查中,公司送去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检测合格率达9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辛庄村无公害蔬菜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蔬菜销售价格又趋回升,2003年5月,僧固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验收。
辛庄村村民周学胜,原来家里很穷,住的是破瓦房,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在周维国的帮助下,他家建了两个塑料大棚,三四年的时间,就住上了新楼,娶上了漂亮媳妇。村民赵岭原来家里也很穷,他通过发展大棚蔬菜积累了十几万元资金,一年时间盖了两座小楼,又增添了不少新家具,成为本村致富的典型。现在的辛庄村,家家户户住小楼,家居用品室内摆设一点也不比县城里的人差,而且村民还拥有了30多辆小汽车,全村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截至目前,全村种植大棚蔬菜面积达到95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村内拥有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额500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仅大棚蔬菜生产和市场交易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周维国并不满足,站在蔬菜基地里,信心满怀地说:“奔小康一户也不能落下,我会让大伙的腰包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