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水果市场频频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丰收没有给果农带来期待的收益。究其原因,当前水果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产销衔接不够顺畅、产后加工链条偏短和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不足都是主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赵俊晔
6月份以来,粤西荔枝价跌滞销,部分成熟的荔枝因收购价不足摘果和运输费用被弃之枝头,丰收没有给农户带来期待的收益。荔枝滞销有集中上市、品质低下的直接原因,也反映了当前水果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产销衔接不够顺畅、产后加工链条偏短和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的问题。
回顾近年来的水果市场,香蕉、柑橘、龙眼、西瓜等均遭遇过结构性过剩导致的区域农产品滞销。我们也看到局部荔枝出现滞销卖难的同时,部分产地的荔枝行情依旧看好,实现了丰产亦丰收。从水果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来看,水果产销衔接的理顺面临着新形势,出现了新契机,通过强化组织管理,将不同措施有效整合将有助于摆脱“丰产不丰收”的魔咒。
面向新需求,优化生产供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供给的日益丰富,人们对水果已不止于满足量的需求,而是从食品安全、品质、口味等提出了多方位的需求,这就要求水果生产必须面向市场新需求,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水果品质,使不同风味、不同熟期的水果有序上市,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证农户的收益。优化供给要求在生产环节做好品种结构的种植引导和信息的监测、统计与发布工作,避免盲目跟风种植,推动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形成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效应。#p#副标题#e#
利用新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已成为水果销售的新亮点,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均为产销信息对接和交易达成提供了新途径。与田头销售、等客上门的传统销售模式相比,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的电子商务部分解决了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成本,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将电子商务与订单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强化品牌建设,在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打通生产与销售的通道,有助于实现水果的优质优价快速销售。
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收获期短、不耐贮存是多数时令水果的共性特点,也是导致滞销卖难的一个主要原因。除了在储藏、运输环节做好保鲜,延长销售期外,水果产后加工环节的同步发展也非常必要。罐头、果汁、果干、果酒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加工量的扩大,能及时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化解滞销风险,平衡市场供给。水果产业链条的有效延长,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主产区水果价格的部分“托市”,促进价格稳定;一方面可提高水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p#副标题#e#
发挥新功能,挖掘增收潜力
水果产业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借助其在休闲、教育和审美等方面的新功能,形成新的营销模式,能充分挖掘增收潜力,促进农户增收。因地制宜,将水果采摘园与特色生态园区、乡村旅游等同步建设发展,通过采摘等类似的体验式营销模式,能够节省部分人工和运输费用,获得较高的水果销售价格;同时餐饮、旅游等周边服务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增加收入。
开发新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农产品价格保险是国内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在生猪和蔬菜市场市场价格风险规避上已开展试点和应用。与传统的种植业保险相比,价格指数保险将农产品价格作为保险标的,事先约定的“价格”或“价格指数”作为是否出险和赔付的依据。时令水果上市期相对集中、贮存期短、价格涨跌频率高,产品特性和价格波动规律决定其比较适合开展价格保险,如能纳入价格保险范围,在价格大幅跌落时能部分减少农户的经济损失,并稳定水果的生产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