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农致富 » 致富资讯 » 正文

王水永的农村致富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10  浏览次数:81621
内容摘要: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赵希金 站在育有20万株无花果苗的田间,王水永展望着未来:再有3年时间,这里的高效农业生态园将达高产,形成能够适应乡镇规划、能为更多农产品作深加工、为更多农户带来福利的农业产业链。 王水永是荥阳市王村镇前新庄人,今年32岁

  本报记者史治国通讯员赵希金

  站在育有20万株无花果苗的田间,王水永展望着未来:“再有3年时间,这里的高效农业生态园将达高产,形成能够适应乡镇规划、能为更多农产品作深加工、为更多农户带来福利的农业产业链。”

  王水永是荥阳市王村镇前新庄人,今年32岁。王水永大学毕业后在北京闯荡6年,先后从事过医疗、技术、通信等业,他在北京有事业、家庭,可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2012年6月,王水永决定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创业。他的高效农业园目前已建成500亩,一部分在薛村邻南水北调干渠,另一部分在距此约5公里的王村村,全部种植无花果和黄秋葵。

  或许是对家乡热爱和留恋带来的丝丝乡愁,王水永说他决定回家乡有几个原因:一是家中父母年迈,他们把自己养大不容易,大学毕业在外边成家立业,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总觉得是一种遗憾;二是每每看到村子都空了,留守的都是老年人、儿童,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痛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选择的背后是放弃。妻子具有北京户口,她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留在北京的三甲医院。他要回乡创业,妻子也得跟着回来,北京户口没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没了,而这些曾经是多少人为之奋斗的梦想。

  经过市场考察分析,王水永的思路更加明确,他要在家乡搞高效生态农业。王水永说,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做贸易,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就可以完成,而做实业对带动就业和团队打造要求是很高的。既然回乡创业,就要尽量带动更多就业,让乡亲们有事可干。

  王水永的梦想,感动了父母,也感动了和他是高中同学的妻子。特别是他的妻子,现在已到郑州一家医院工作。

  2012年10月开始,流转土地,审批手续,选种育苗。一系列谈判奔跑下来,王水永的农业科技公司正式成立。

  对果树的管理,王水永的做法是纯绿色环保。他聘请20余名农民专门负责人工锄草,并尝试实验林间养鹅,称之为“生物锄草”。

  选择种植无花果和黄秋葵,王水永说,这两种植物有生物保健功能,可以增强机体活力和提高人体免疫力,市场前景好,具有高附加值。经过试种后,希望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进来。

  (文章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王水永的农村致富梦”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40610/3128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