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是陈统奎在研究台湾和日本有机农业发展历程时发现的一个共同特点,其好处是,有了情感便容易建立互信,而情感和互信是生产者迈向有机农业非常重要的基石,甚至是动力源泉。
2014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廿日,海南岛海口市火山口地区的一个古村落里。
晚饭后,一群农民和三个返乡大学生围坐在花梨之家老院子里,喝着茶。为首的返乡大学生在说话,他叫陈统奎,是这个古村落——博学生态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任南风窗高级记者。听他讲话的是8户荔枝种植大户,他们一起“约法三章”:一、不用除草剂;二、不用化肥;三、只能用低度低毒农药。
2012年起,陈统奎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指导下,带领这些果农从惯行农法转型向有机农业,不过,这是一条艰难且漫长的道路。由于用除草剂可以节省劳动力,用化肥更有产量,陈统奎便用提高荔枝采购价来诱导果农转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小鹰计划首期学员、花梨之家民宿主人、返乡大学生陈统夸被委以重任,负责建立农事日记和农户档案,跟踪和监督荔枝生长全过程,一旦发现农户违反“约法三章”,立即解约。
这三年来,如何带领果农告别农药,是陈统奎最操心的事。为此,他和果农王才运去台湾考察有机农业,眼见他山之石了,但如何脱离农药防治病虫害,他们还没找到法子。“给荔枝园盖个大棚?”万般无奈之下,果农们提议,不过陈统奎不喜欢这个方案:“我就是喜欢露天露雨的荔枝园。”
这一晚,既是“约法三章”,也是返乡大学生与果农谋划2014年“荔枝王”销售的“一大会议”,一声“拜托了”就像沉甸甸的扁担一样,压在几个年轻人的肩膀上。
荔枝园变身记
很多人闻知陈统奎的返乡故事,都挺好奇的,好好的《南风窗》高级记者不当,他为什么会辞职卖荔枝啊?从陈统奎的讲述中,我们才知道,他的“荔枝王情结”早在初中时期就埋下了。那时,他在海南一所重点中学——琼山中学读书,家境贫困,暑假回来,全家总动员,在父母在带领下,三兄弟一起扛铁锹、铁锥等工具下地,挖火山岩石坑种荔枝!
博学生态村地处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土壤稀少,遍地火山乱石,耕种无比辛苦。为了种一棵荔枝,陈统奎全家必须用铁器掘出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洞口,深度也是1米,然后从别处挑土灌入,才能种上一棵荔枝苗。荔枝的树根非常厉害,它会一点一点挤开火山岩缝,将根系伸向火山岩深处,吸取火山岩中的丰富营养和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中富含硒元素,是人体中非常稀缺的一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和美容非常有帮助。
“火山岩上生荔枝”这句民间语文就是这样诞生的。
回忆起来,陈统奎印象最深的是,挖洞过程父亲的反复心情。有时候碰上比较硬的火山岩,一家5口人,一天都挖不好一个树坑。这时,他父亲就会不耐烦地发牢骚:“天天在这里耗,我们一家不饿死才怪。”有时候,碰上松软的火山岩,一个上午就挖好一个树坑了,陈父就会心情大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把这个树坑再挖深一点,让荔枝树长得更快一些吧。”对陈统奎而言,那是一段挥汗如雨的岁月,一家人吃着地瓜饭,顶着烈日,一锤一锤打下去,一个暑假过去,全家人都被晒成“黑公”,这才有了一片荔枝园。
年来年去,荔枝树长大了,陈统奎也出色地考上了南京大学新闻系。荔枝一般种植5年就该挂果了,可是大学生陈统奎常常听到村里人抱怨,这些新种的荔枝园只长个子不长果,全村只有少数果农的荔枝如期开花结果,不过大小年现象也非常明显,小年的时候全村几乎没有什么产量。那时,村里人常常自叹荔枝管理技术落后。可是,今天回头看,根本不是管理技术问题,是火山地区缺水干旱的问题。夏秋是海南雨季,冬春是旱季,火山地区因为没有水利灌溉,荔枝开花前总是遇上旱季,当然开不出花来。有些年份,风调雨顺,冬天来雨充足,那第二年便是荔枝丰收年。为了抗旱,有些果农便自己动手用火山石筑水池,再用水泥浆封口后储水。不过,大旱之年,水池里的水也会被蒸发干净,也不顶用了。
大学毕业后,陈统奎当上了一名记者,不过他一开始也没太关心家乡的事情。从2006年起,他每年回家乡海南岛参加博鳌亚洲论坛,顺便回家看看。村里的长辈年年都跟他念叨,能不能设法让政府资助村里挖一口灌溉机井。直到200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陈统奎联想到博学生态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庄,执政党应会饮水思源,于是提笔给海口市委书记陈辞写了一封信。奇迹就这样发生了,陈辞书记批示下来,半年后一个高高的水塔就屹立在博学村口,从火山岩中抽出来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向荔枝园,从此告别了“看天吃饭”的时代。
在市委书记批示的鼓励下,当年陈统奎开始返乡,过上“半农半X的生活”,他一边当记者,一边带领村民创建博学生态村,在当地政府和外界力量的帮助下,修了海南岛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赛道,建了一栋新的文化室,他还请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提写了“博学生态村”5个字。2011年,陈统奎在当年和父亲挖树坑的那片荔枝园盖了一套民宿,这是海南岛第一间真正意义上的民宿,叫“花梨之家”。如今,春节前后来花梨之家民宿,可以欣赏漫山遍野的荔枝花;6月份来,则看到满园荔枝红透,体验踏在火山石上摘荔枝的乐趣。
2012年那年,陈统奎遇上了新问题,博学生态村开始出现荔枝大丰收的情景,一年几十万斤的产量,果农除了拉到镇上卖给小商贩,毫无其他销售通路,价格一泻千里。参访台湾、日本有机农业归来的陈统奎,决意带领博学生态村果农迈向有机农业,从惯行农法的“红海市场”中冲出来,通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海农好农夫市集等平台,与都市消费者交朋友,并通过他们的共同购买来支持果民转型生产有机荔枝。
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对的。2013年,仅仅通过与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合作,2个礼拜,“火山村荔枝王”就有了40多万元的营业额。博学生态村良心生态的“火山村荔枝王”从此开始拥有一群支持有机农业的粉丝。又一次受到鼓励的陈统奎开始把城市中产阶级社群营造当成核心工作,并在上海万科2049社区开了友人家茶生活馆,日常化地进行社群营造工作。
2014年6月,来自博学生态村的“火山村荔枝王”,将走向更多都市家庭。#p#副标题#e#
小鹰兄弟卖荔枝
花梨之家民宿的经营者是陈统奎的二弟陈统夸,他毕业于北京吉利大学。2011年,陈统奎派陈统夸到台湾桃米生态村接受了为期2周的专业培训,2012年又让弟弟报名参加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小鹰计划,这是一个为期一年的新公益精英培训项目。
大学一毕业就返乡管理民宿的陈统夸,经过两期专业培训后,慢慢接受了乡村创业的艰辛与节奏。一开始,他先与哥哥一起,搞了个“火山村家蜂”品牌帮村里的养蜂专业户卖荔枝蜜,透过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和淘宝店来销售,一下子成为明星级产品。2012年,他又与哥哥一起帮果农卖“荔枝王”,没想到又卖火了,发货时段,忙都忙不过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又一位返乡青年出马了,他叫陈同尧,中专毕业,是陈统奎的堂弟。2009年陈统奎创立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时,他便是核心成员之一。不过,当陈统奎邀请这个堂弟一起来推动有机荔枝时,被他拒绝了,理由是“不相信能做出有机荔枝”。陈统奎没有选择用言语来说服他,而是如法炮制,让他报名参加2013年小鹰计划。
在小鹰计划的培训中,陈同尧参访了北京小毛驴市民自然农园等有机农场,体验了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消费者们对有机食品的热爱,并到香港参访了环境保护机构,眼界和理念一下子就到位了。2013年“火山村荔枝王”销售,陈同尧二话不说,落手落脚去做,三兄弟一起创造了2个星期40多万元营业额的初战成果。“小鹰兄弟卖荔枝”的故事从此在小鹰计划学员中传开来。
非物理返乡的陈统奎在上海做社群营造和市场推广,物理返乡的陈统夸和陈同尧在家陪伴果农,全程监督果农按照“约法三章”管理荔枝园,为都市中产阶级消费者提供良心生态的“火山村荔枝王”。3个返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加上8户果农,一起迈出了非常可贵的步伐,奋力迈向“有机荔枝”。陈统奎坦言,5年—10年内,博学生态村的“火山村荔枝王”还做不到“有机荔枝”,但他们要求果农“用良心做事,卖生态荔枝”,先从无公害荔枝做起,慢慢转型。
2月19日的“一大会议”后,陈统夸立马就买了一个单反相机,天天跟着果农进荔枝园,在微博和微信上直播荔枝王生长过程。我们挑几则来看看:(1)进入2月的尾巴,火山村荔枝果园里的花儿陆续冒出来了,此时已黄昏时分,农户王才英在果园一呆就是一整天,手工修剪花儿,减少使用农药,让有限的营养集中在有限的荔枝果实上,最后的果实个大,味美;(2)荔枝花儿绽放了,可爱的蜜蜂忙碌起来了,荔枝花富含蜜腺,是重要的蜜源植物。(3)在没有机井灌溉前,果农们用火山石修出一个个水池来,下雨的时候,雨水下到水池里,储存起来,干旱的时候灌溉荔枝园。这样一个水池,代表着收成,也是一个家庭的财政根基。
与此同时,陈同尧则忙着与厂商联系定制荔枝王礼盒。陈家三兄弟卖荔枝,只卖礼盒版,因为量大,果农们根本无法做更多分类打包,而且每天出岛的几千上万斤荔枝必须在上午10点之前送到海口美兰空港,才能保证把当天的新鲜荔枝送到北京和上海两大发货中心。如果消费者自己到空港提货,或者到北京、上海等提货点提货,他们可以吃到当天的荔枝。拼新鲜,拼美味,实际上就是拼时间,陈统奎邀请消费者一起来与时间赛跑,鼓励大家自己上门提货。
如果你在上海的话,陈统奎则邀请你到友人家茶生活馆提货,他很乐意一边泡茶,一边跟大家分享他的“荔枝情结”。你或许不信,陈统奎因为返乡创业,2014年3月底,他被哈佛大学去演讲。在波士顿,陈统奎分享了他带领家乡农民做“有机荔枝”的艰难转型,美国人听了都竖然起敬。中国每年毕业几百万名大学生,有几个人愿意返乡,又有几个人愿意辞掉高薪职业,投入社会创业呢?
陈统奎显然是个少数派,他还带两位弟弟一起返乡,中国也就他们三兄弟了吧?
做有人情味的买卖
2014年3月8日,一群来自海口市区的小伙伴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陈统夸的导览下,走进荔枝园,欣赏蜜蜂飞舞下的荔枝花盛景,仿佛置身于一个“蜜蜂共和国”。
从花期到采摘,博学生态村荔枝园都对外界开放,陈统夸都是当仁不让的导览员。这种开放,一方面是花梨之家民宿推广“半农半X的生活”的重要内容,让都市家庭体验农事;另一方面,陈统奎还有一个用意,他希望这些外来人一起监督果农,让他们知道“我在做,人在看”,同时借此建立果农与都市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与互信。
让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是陈统奎在研究台湾和日本有机农业发展历程时发现的一个共同特点,其好处是,有了情感便容易建立互信,而情感和互信是生产者迈向有机农业非常重要的基石,甚至是动力源泉。有了情感,变成了朋友,果农在卖荔枝的时候,他就会拷问自己的良心。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子就是农民的尊严。反过来,都市消费者因为知道果农转型做有机荔枝的辛苦,他们也乐意花比一般市场价位高的价格来买“火山村荔枝王”,表示他们对果农的信任与肯定。
“做有人情味的买卖。”这是陈统奎的价值观。
2013年6月,北京望京6里地健康生活馆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生活馆的老熟客来店里买东西,看见这里是“火山村荔枝王”的提货点,他试吃后,强烈要求购买。不过,店主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因为店里的这批货都“名荔有主”了。但这个客人就是要买,店主架不住他的请求,就卖了一份给他。付钱后,他又提出再买3份。这下子,店主坚决摇头了,请他预订下批荔枝,客人最后痛快地订了10份。陈统奎狠狠地表扬了这位店主,称赞她做了一笔很有人情味的买卖。妙就妙在,她没有断然拒绝客人真诚购买的心意,但同时又照顾了其他预订者的利益,最后还做成了大买卖。
淘宝店的爽快退货也体现了陈统奎这个价值观。2013年,除了北京和上海有冷链物流快递,其他城市陈统奎选用了顺丰快递试验。在淘宝上预售荔枝时,陈统奎便提醒客人,荔枝不易保鲜快递有风险了,但非北京上海的很多客户还是很想吃“火山村荔枝王”。结果,不少客户收到荔枝时,荔枝真的不新鲜了,问题出在快递公司因为水果季货多跑不动,压货了。陈统奎给弟弟陈统夸下令,这些订单全部退款,同时给客人赔礼道歉。尽管如此,陈统奎在直接跟客人交流的过程中,他还是发现了不少客人的沮丧心情,他们因为吃不到新鲜荔枝王而不开心。
“我们太爽快退款也无法让这些客人开心起来,我的心情也很不好受。”陈统奎说。
自然,人情味,好生活——这是陈统奎对自己所倡导的“半农半X的生活”的定位。
2013年10月,他去日本京都绫部拜访了“半农半X的生活”理念倡导者盐见直纪。盐见先生这样诠释“半农半X的生活”——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贡献社会。2012年8月从南风窗辞职后,陈统奎在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任副主任,过上“半农半研究员”的生活。返乡创建博学生态村,卖家乡的荔枝,这就是陈统奎的“半农”。对他来说,卖荔枝不是在商言商式的生意,那是他的“半农半研究员”的生活方式组成部分。
做有人情味的买卖,与博学生态村的果农“约法三章”时,陈统奎也是把人情味放在第一位,说直接点,就是要站在果农的立场来思考,用心陪伴他们转型。当陈统奎告诉果农不能用除草剂时,他们马上回应,劳动力就得增加不少。陈统奎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一方面提高荔枝收购价,另一方面等产品销量上去,采购团队有了利润,可以对果农进行人工除草补贴。其实,这个补贴说到底是消费者买单的,所以陈统奎很希望把这份“站在果农的立场”这份人情味传递给消费者,让大家一起来肯定果农的辛劳,投出神圣的“消费选票”,让这些勇敢转型的果农感受到共同购买的力量。
表面上看,自然农法或有机产品价格比较贵,因为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后,生产者需要投入更多劳动力,如果没有价格激励,农人是不愿意去种植有机农产品的。农人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都是“利益最大化”这根魔棒在起作用。作为消费者,去质疑,去大骂农人,一点作用都没有。其实,农人是一群弱势群体,在市场潮起潮落中,他们跌宕起伏,没有太多主动权,此外还有自然灾害的风险。因此,才会出现负责任感消费者,大家愿意花高一点的价格去支持有机农业实践。越来越多普通市民有这样的认知,中国食品安全就会有出路,中国有机农业实践就会从边缘走向主流。
通过共同购买支持农业变革,让农人有尊严走向市场,有何不好?
文/简光洲,原东方早报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