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谈地方高校的“国际合作开拓工程”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8  浏览次数:81138
内容摘要: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者参观学校实验室。 对话人物: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记者:在安徽农大采访,发现许多专业都有与国外高校合作的项目,许多教师都具有国外访学、进修经历,学校还有国际合作开拓工程,请问如此大力度开放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者参观学校实验室。

  对话人物: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记者:在安徽农大采访,发现许多专业都有与国外高校合作的项目,许多教师都具有国外访学、进修经历,学校还有“国际合作开拓工程”,请问如此大力度开放办学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宛晓春: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安徽农大要发展,教学、科研要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要开放办学,努力争取在国际化大潮中不掉队、有作为。

  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以服务社会为主要功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要素流动,也必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实现国际化,以此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国家间实力竞争的必然;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载体与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学校把积极融入国际化大潮,并借助国际化提升自我作为办学战略,进行了大力度推进。

  记者:作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生命学科为特色的地方大学,区域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国际化压力吧?

  宛晓春:安徽农大是农业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大学。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而且在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如果满足于这些,我们的确没有太大的压力。但是,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立足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我们就无法轻松了。由于长期以来全国性与地方性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地方高校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和办学意识相对封闭。而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地方高校要更加紧迫、更加主动的快速提升自己。而融入国际化,可以通过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国际化”应提升内涵、有特色

  记者:请谈谈你对地方高校“国际化”的理解。

  宛晓春: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多种表述。从地方高校的角度,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必须把握:一个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就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推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国际化的教学科研机制;另一个就是资源配置国际化,不仅要引入国际高水平人才,也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人才。

  比如,我们从1997年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学院合作开始,进行了联合培养的多种尝试。从实践中,我们始终把握围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来“倒逼”学校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借助国际化、适应国际化,我们在联合培养上实现了一些突破,茶学专业博士点与美国、木材学博士点与法国进行了博士联合培养,森保学科还接受了韩国的博士后。

  记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学习国际先进的东西,又能保持鲜明的特色?

  宛晓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上就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因此国际性与本土性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在国际化进程中,本土性就是国际化的另外一面,同时,本土性也不断得到改造与升华,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基调和特色。

  这些年,我们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成为“安徽海智农业基地”和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主要就得益于,我们一直坚持国际化与特色化并重。比如,在跟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战略合作中,我们共建的茶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生态遥感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多个研究项目,都与我们学校80多年历史中最有特色学科和专业紧密吻合。(李陈续)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安徽农业大学校长谈地方高校的“国际合作开拓工程”之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40408/3074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