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受利好政策鼓励,我市的家庭农场也快速涌现,高唐县琉璃寺镇后关村“农益丰生态庄园”农场主王长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今年的1月20日,他成功注册了高唐县第一家“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出现,能否会为农村“空心化”的发展困局注入一针“强心剂”?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启程
有实力还要更新观念
3月13日,记者来到了王长印的家庭农场,他个子不高,身材也不算壮硕,但当他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时,言语间却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与振奋。在交谈中记者得知,王长印做了二十多年的农资生意,其间,他凭着在化肥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埋头苦干的精神,有了殷实的家底。“家庭农场是我心中的梦想。”王长印说,不管赚了多少钱,他的人生价值一定要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实现。
说干就干,打定主意后,他先后前往济南、寿光和云南等地考察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再通过与同村村民的协商,王长印流转承包了45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经过一系列手续,“农益丰生态庄园”注册成功。王长印一家人共同经营起这片小天地。“13年收成不错,每亩地纯收入大概有四五百元。”王长印尝到了当农场主的甜头。
探索
自己富还要大家一起富
在王长印的农场里,让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种类繁多的试验田,其中有小麦“种包肥”技术的试验田,有王长印自己研究的“宽幅种植”试验田,还有采用新型有机生物肥培育的试验田。“家庭农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能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作出调整。”王长印说,他在做农资生意的时候也一直在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而做种植技术试验是他的一大爱好。去年,王长印在自己的农场里还试着栽种了大蒜、芹菜等经济作物,都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如果能带领大家一起致富,那就更好了。”王长印说,在农忙时候,他就近聘用村民除草、施肥,每人每天支付70元左右的工资。目前,见到他的农场已有了一些气候,村里也有两三户村民在观望。“我感觉他干得不错,整个村子生机勃勃。再加上把土地流转给他,村民也有不错的收入。”后关村村支书王尚东满口赞叹。但当记者问及他或者他的子女是否愿意效仿时,王尚东连忙说:“我是干不了,咱也没那些技术,更没这么多钱。至于子女的事情,我管不了。”#p#副标题#e#
憧憬
有短期目标还有长期规划
村支书王尚东的话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益丰生态庄园”从筹备到建立再到日后发展的重重困难。王长印告诉记者,因为做农资生意长期在外地奔波,他的思想观念已与常年在家务农的村民已经有了较大差别,眼光不只放在短期的得失上。同时,因为积攒了较为丰厚的家底,他才能一路坚持下来。“现在流转的耕地,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承包地,既分散,不成块,水、渠、沟、路不怎么配套。改善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光是前期的各种投入,我就花了几十万。”王长印介绍,他租种的这450多亩耕地仅签了5年合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少村民还是有顾虑吧,不敢签长期合同。”王长印说,假如能签长期的合同,他就可以改种周期较长的经济作物,那样的话,每亩地的收益就不是翻一番的问题了。“现在的想法就是短期稳扎稳打盈利,给观望的村民吃个定心丸。长期的规划是通过劳务输出或者让农民入股,我提供托管服务,让村民一起参与,大家富了才是真富,农场才能发展长远。”
天气变暖,麦田返青,当王长印迎着春风“巡视”自己的农场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是父辈和乡亲们耕种过的土地,我的根在这里。”王长印的话里透着坚定。
采访手记:
家庭农场这一崭新的发展形式,给农民和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动力,同时也能解决存在于农村的诸如“空心村”、“谁来种地”等问题,其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明显感到了其目前的“窘境”。首先,大多数农民由于观念守旧,他们大多对家庭农场持观望态度;其次,动则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前期投入资本,对于家境本就相对薄弱的农民来说,哪怕有心也无力;第三,对于家庭农场的建立与发展,虽然地方政府持支持和鼓励态度,但是由于政策还不配套,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深刻感受到家庭农场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王长印曾告诉记者,很多人都问过他,为什么在初期家人都不支持,甚至父母以死相胁阻止他去承包土地,“挥霍”自己的积蓄去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王长印的答案也很简单,家庭农场是他作为农民的梦想,也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哪怕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做下去。
极乐,梵文本意是幸福所在之处,随着新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与相关扶持政策的完善,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加入到建设家庭农场的队伍中去,为农村发展开辟出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