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让农民富起来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02  浏览次数:81500
内容摘要: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顺口溜在句容、在镇江乃至在全省口口相传30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是赵亚夫担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所长和在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期间的主要工作。 给我个最穷的村吧 2001年,赵亚夫60岁

赵亚夫:让农民富起来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顺口溜在句容、在镇江乃至在全省口口相传30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是赵亚夫担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所长和在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期间的主要工作。

  “给我个最穷的村吧”

  2001年,赵亚夫60岁,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镇江市领导问他,退休后有什么打算?赵亚夫说,给我一个最穷的村吧,我想让这个村的所有农民都富起来。“我亲历过农村的饥馑和贫穷,也见证了农业发展的过程。在付诸一生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民富起来是我一辈子奋斗的事业。”他说。

  这年春天,赵亚夫通过查询农民收入统计表,选择句容市戴庄村。这个村位于句容市、溧阳市和金坛市的接壤处,村民一直按传统方式种稻种麦,在岗坡地上种点山芋玉米,收入一直上不去,当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而且倒挂80万元,是镇江最穷的村。

  “我就去这里。”赵亚夫说。几天后他来到戴庄村,吃饭就在村民杜仲志家搭伙。

  “卖不出那价钱,我赔你”

  来到戴庄村,考察几天下来,赵亚夫发现,这个村虽然偏僻,但生态环境保持得特别好,适宜发展有机农业。但当地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有机农业。农民彭玉和至今还记得,那天村支部书记李家斌喊大家去听农技专家讲有机农业。彭玉和去了,发现会议室里只有稀稀拉拉7个人,听了一会儿多数人走了,最后只剩两个人。回家后彭玉和跟妻子说了这事,妻子说,她早就注意到有个戴眼镜的老头这几天一直在村头庄尾转悠,“别上当,八成是推销农药化肥的。”

  赵亚夫动员当过村农技员的杜仲志带头搞,他对老杜说,你在坡地上种点桃树吧,按我教你的办法栽培,结出来的桃子能卖到3元一斤。老杜听后直摇头,说,赵老师你别开玩笑了,我们这里桃子3斤才卖一元钱。赵亚夫说,你就按照我教你的方法种,卖不出那价钱,我赔你。老杜将信将疑地种了2亩。

  桃树栽下后,赵亚夫手把手指导老杜怎么种出有机桃来。老杜记得,那几年,赵亚夫每周来村里两三次。一个大雨天,老杜发现桃树生长出了小问题,就打电话给头天才来过村里的赵亚夫。过了个把小时,赵亚夫的车子到了,车门打开后,却迟迟不见人下车,老杜走近一看,原来赵亚夫的腰椎间盘痛又犯了,疼得他下不了车。老杜扶着赵亚夫下车时,直怪自己冒失,不考虑赵老师的身体。赵亚夫却二话不说去了桃园。

  2004年,赵亚夫又动员老杜按照有机栽培方式种水稻,并带来种子。老杜勉强答应种一亩多试试。插秧时,老杜又犯疑了:祖祖辈辈插秧都是边插边往后退的,可赵老师让种的稻子栽得这么稀,像走路那样从后往前插。村里人见了,跟老杜说,老杜啊,你别上当了,我们种了一辈子水稻,哪见过这样插秧的?稻秧栽下去一个月,秧苗还是稀稀拉拉,老杜急了,对赵亚夫说,赶紧把这些秧苗铲了吧,改种以前的稻子还来得及。下转A3版

  上接A1版没想到赵亚夫不急不忙地说,你只管安心种,一粒稻子收不到,我每亩赔你1200元。结果,那年,老杜的田块打出400多斤稻子,这些稻子由镇江农科所买下,留作种子,成为如今戴庄村3000亩有机水稻的“祖宗”。

  3年后,杜仲志种下的桃树结果了。他摘下一颗尝了一下,天哪,这桃子这么甜!附近企业闻讯,把老杜种的桃子全部买走,每斤桃子卖到5元!这下子老杜才相信,这个成天笑眯眯、说话不紧不慢的老头真的有本事!

  老杜的好收成立即吸引别的村民跟着赵亚夫种有机桃、有机山芋、有机水稻。彭玉和就是那时候种的,而且一下种了20亩稻子;兰瑞华等村民都跟着种上有机水果和有机稻。直到现在,戴庄村一直保持亩均有机水稻纯收入2000元、有机桃亩均5000元的水平。“去年,我家种了8亩多有机水稻,40来亩有机桃,年收入30多万元!儿子儿媳妇原来在外地打工,现在都回来种田,因为种田比打工收入高多了。”杜仲志说。

  “让那些贫困户也富起来”

  在推广有机种植过程中,赵亚夫打算把整个戴庄村建成有机农业村。这一想法得到句容市的大力支持,市有关部门配合做了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此外,赵亚夫打算成立一个有别于绝大多数农业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社。

  其实,早在1996年,赵亚夫就在句容春城镇、白兔镇,组织种葡萄和草莓的农民成立合作社,这也是省内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合作社法》颁布整整早了10年。为什么要建新型合作社?这缘于赵亚夫多年来的调查和思考。当年他推动成立的合作社,主要是由种植能手和大户牵头,大户与社员之间基本上还是买卖关系,大户负责收购社员的产品、统一销售,利润的大头是归大户的;此外,另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农民因缺乏劳动力或资金,没能加入合作社,仍处于贫困状态。“现在全省、全国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但农业现代化不是简单引进工商资本就能实现,主体应该是农民,应该让所有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实惠。”他说,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多数合作社与村集体没什么关联,有的合作社与村委班子还有矛盾,这是带动所有农民一起致富的障碍。“我一直想让那些贫困户也富起来。”

  戴庄村筹备成立合作社时,就立足于让村委会和合作社二位一体,并真正按照《合作社法》进行选举。经纪人、大户做不到的引导发动工作,村干部可以做到;建立在村集体基础上的合作社,不会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这样,戴庄村有机农业合作社呈现出新面貌:种田还是家庭分散经营的,但品牌创建和产品销售由合作社负责,销售收入的10%作为合作社的公积金,也就是村集体的收入,其余全归农民;没有资金、没有劳动力的特困家庭,只要土地入股,扣除由合作社垫付的生产资料费和人力成本,其他收益都归该户所有。

  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怎么打开销路?这时正好上海有一家从事有机稻米生产和经销的公司,闻赵亚夫之名,高薪邀请他去担任技术顾问,赵亚夫说,担任顾问可以,报酬一分钱不要,只要帮合作社销售有机稻米就行了。开始这家公司以为赵亚夫在合作社有股份,一打听,一分钱股份都没有,很受感动。结果,这家公司代理销售了合作社生产的一半有机大米。

  “我做梦也没想到每年能有这么多收入。”戴庄村60多岁的村民张乃成夫妻长期有病,儿子有智障,虽然家里有6亩多承包地,但因无力管理,收成一直很差,家里住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盖的小平房,每年买农资的钱也要赊账。村里成立合作社后,农资由合作社垫买,播种和收获由合作社组织人员代劳,张乃成仅以土地入股,2007年当年收入就达2万多元。几年下来,家里盖起新房,手里有了余钱。“没有赵老师,没有合作社,我家就会一直穷下去!”

  身兼合作社理事长的戴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家斌说,去年,戴庄村人均收入16000元,其中来自农业的贡献额占50%,是句容最高的;村集体收入近200万元,原先40多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带动下基本脱贫。“赵老师是个领导干部,年纪这么大了,辛苦一辈子,本来可以安度晚年,可是,为了农民富起来,这么多年来他与农民一起风里来雨里去,不为名不为利,村民们说起他,感动得流泪!”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让农民富起来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40302/2967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