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今年农业部将抓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19  浏览次数:81197
内容摘要:我国粮食生产开创了十连增的历史佳绩,但增产的背后,耕地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复种指数高、化肥投放量大、连年耕种透支地力,承载13亿人饭碗的耕地在爬上粮食总产12039亿斤高峰后,已经略显疲态。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成为我国农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也是实

  我国粮食生产开创了“十连增”的历史佳绩,但增产的背后,耕地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复种指数高、化肥投放量大、连年耕种透支地力,承载13亿人饭碗的耕地在爬上粮食总产12039亿斤高峰后,已经略显疲态。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成为我国农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三大问题制约耕地质量 多管齐下力保藏粮于地

  地力就是粮食增产潜力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

  东北黑土地被称为中国大粮仓,然而近年来,这片中国最肥沃的耕地也变得越来越“瘦”了。

  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与30年前相比降幅达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

  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农民看着田地就心痛: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且这种趋势仍在不断恶化。耕地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农民春季种植玉米不得不“坐水”保墒,基本上块块农田都有“抗旱井”,家家户户都有“抗旱桶”。尽管如此费心费力,粮食产量依旧“干着急,上不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8亿元,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绿肥种植、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等技术,推广面积3700万亩。此外,发改、国土、水利等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

  在黑龙江泰来县,一种新型耕作技术逐步推广: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经过努力修复,保护性耕作的耕地含水率普遍提高2至8个百分点。在一次有效降雨过后,抗旱能力延长5至15天。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10%至18%,且平均每亩节本50至80元左右,省工25%左右。

  在江西省南昌县,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13年主要作物水稻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7.25万亩,亩均增幅3.25%,实现亩节本增效32.6元的效益。

今年农业部将抓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点。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粮食生产现在是在高位爬坡,能不能继续增产,地力就是潜力。下一步要通过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更新提质2亿亩高产田。专家测算,高产田更新提质后单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单产可提高20%,将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p#副标题#e#

  三大问题制约耕地质量

  我国耕地面临土地污染加重、优质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日益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耕地质量

  据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徐明岗介绍,粮食产量70%至80%应靠基础地力,20%至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贡献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污染加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养地方面加大投入,为追求产量,大多数农户依然在增加化肥使用量。许多地方耕地因此被破坏,土壤板结,地里甚至常年不见蚯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已经成为破坏耕地质量的“罪魁祸首”。

  除了农业污染,在工业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耕地还面临着来自工厂企业排放的化学废弃物污染,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而不宜耕种。耕地被破坏不仅仅危及粮食安全,甚至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五千万亩左右。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地方政府也将拿出大量资金对耕地进行修复。在完成修复之前,被污染的耕地都不能再继续耕种。

  优质耕地减少也是侵蚀“中国地力”的突出问题。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介绍,13年来全国城镇用地增加较快,优质耕地减少较多。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大多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同时,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比较普遍。

  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不适于农业生产的耕地约占四分之一,尽管如此,我国耕地利用强度高,导致某些地区耕地质量还在连年退化。农业部数据显示,土壤贫瘠化、酸化、盐化等问题使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在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这是制约中国耕地质量的第三大突出问题。

  多管齐下力保藏粮于地

  要从根本上改善耕地质量,控制化肥过量施用,就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建立改善土壤质量的长效机制

  农业部表示,下一步将在摸清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脆弱和水土流失区等基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划,同时还要制定对环境污染突出地区的综合治理规划。

  此外,依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也在建立和完善。农业部表示,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307个地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3070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从而推动大规模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基础支撑。

  耕地质量建设的基础要打牢,管理更要跟上。长期以来,对于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农业、国土、环保、水利等不同部门都从各自的角度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部门间沟通与合作,导致有些成果和数据、信息等不能及时共享,发现问题不能合力解决,甚至造成项目资金的重复和浪费。这种“九龙治水”的状况不利于各地系统地进行耕地质量建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曹云者提出,耕地质量建设需要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共同协作。建议针对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瓶颈,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开展多部门合作的重大专项研究。

  另外,专家还建议在保护耕地的过程中强化对优质农田的管控。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张维宸指出,高标准农田一旦建成,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应该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农田,不得擅自调整高标准农田规划。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今年农业部将抓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40219/2938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