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 正文

密云防虫有诀窍 36年来不打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18  浏览次数:81278
内容摘要:图为玉米叶片下的一袋赤眼蜂。 图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在超市鲜蔬区抽样。(来自中国网) 中国农村网综合报道: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今年1月份北京市两会上,市

36年不打药 密云防虫呱呱叫

  图为玉米叶片下的一袋赤眼蜂。

36年不打药 密云防虫呱呱叫

  图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在超市鲜蔬区抽样。(来自中国网)

  中国农村网综合报道:“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今年1月份北京市两会上,市长王安顺为保障食品安全而特意强调了这四个“最”的标准。作为首善之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生态健康,既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市民的民生大计。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摆脱农药化学污染,就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2月14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也强调,要通过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事实上,农作物长了害虫不一定要打农药,应用生物防治等一系列农业科学技术,就可以实现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密云县农业服务中心植物保护站中的生物防治技术研发与生产中心,探访作为北京重要水源地、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保护屏障的密云县,在农林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方面做出的最新成绩。

  赤眼蜂将覆盖全市玉米田

  一亩玉米田,只要在一株玉米的叶片下放上一个调料包大小的纸袋,就能代替整亩田地所需的农药。这个纸袋中的“秘密”,就是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

  “这个三厘米见方的纸袋里,大概有80-120个柞蚕卵,每个卵粒里有上百头赤眼蜂,相当于一个袋子里有上万头赤眼蜂。等到田间害虫卵发育的时节,卵粒中的赤眼蜂就会孵化出来,钻进玉米螟卵中吸取卵汁,让害虫在成虫前就被消灭。这就是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基本原理。”密云县植物保护中心植物检测站生防室负责人张宁向记者介绍说。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有益天敌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替代化学农药,可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有效保护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物品特别是各种有害物品的使用量。

  密云县从1977年开始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害虫玉米螟,36年来,每年在县域全部20万亩玉米上释放赤眼蜂21.5亿头以防治二代玉米螟,不使用化学农药。

“我们这里是北京唯一一家赤眼蜂繁育基地。这里的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全部是由国家财政项目支持,目的就是让农民一分钱不花,就能用上这种既保证作物产量,又不污染土壤和水源的新技术。”密云县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徐美艳对记者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在北京市全部140万亩左右的玉米田中实现生防技术的全覆盖。#p#副标题#e#

  生防技术助力板栗打响品牌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对于承担着首都供水任务的密云来说,保护生态环境是立身之本。“以前老百姓不理解,觉得为了保护生态就搞这些新技术太麻烦,后来也慢慢明白了,只有生态好了、水源安全了,密云的农业才能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这也促使我们必须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密云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天杰对记者说。

  天敌防虫究竟好在哪?农技师向记者解释到,以往用生物农药或者物理防虫,就像是医疗里的化疗,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难免“伤及无辜”,把益虫也杀死了。而培育天敌防虫的优势在于使用纯生物手段,有针对性地杀死害虫。

  享誉中外的密云板栗也是生物防治技术的受益者。具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的密云板栗,以前桃蛀螟作祟,不但影响板栗的产量,而且还会使果实品质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防室的十几位技术人员经过不懈研究,最终发现了赤眼蜂具有防治桃蛀螟这一功能。2013年,全县216个行政村的20万亩板栗基地都实现了生物防控的全覆盖。

  “我们家的5亩板栗,年年都用这赤眼蜂防治虫害,板栗品质好了,价钱也跟着卖得好了。”不老屯镇白土沟村村民段长凤说。

  “省工、省力、省时,又是完全免费的,老百姓自然欢迎。现在用赤眼蜂进行防治,玉米1亩的成本是3元,板栗1亩的成本10元,全部由财政补贴,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甚至还有周边县区的农民专门坐着公交车来密云学习新技术。”该县植物保护站站长王景峰对记者说。

  “绿色防控”保生态安全

  目前,密云生物防治中心也开始逐步拓宽领域,向果木、蔬菜、园林景观、设施农业(大棚、温室)等方向发展。作为国家科委认证的赤眼蜂繁育技术唯一的同行业标准技术依托单位,密云生防中心自主研发了赤眼蜂繁育生产线,获得10多项专利,使30余年赤眼蜂繁育首次实现自动化生产。

  按照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的要求,北京将在2020年前建设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确保市民“菜篮子”的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让端上餐桌的家常菜更加绿色新鲜。

  北京市植保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近10多年来,我国农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药用量越用越大,而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中国农业的传统观念就是病虫害来了就要赶快打农药,这种思路要不得。欧盟的鲜食蔬果,使用生防技术达到100%,而我们目前只有不到20%,这个差距必须要弥补。如果生物防治技术能实现统防统保,不光对于生态涵养可起到显著作用,对于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对于美丽中国的实现来说,也有重要意义。”张天杰表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密云防虫有诀窍 36年来不打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40218/2933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