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走在转型大发展路上之四
让产品附加值更高
——开滦集团推进大精煤战略侧记
作者:孙璐 白文刚
2012年,开滦集团精煤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006.64万吨,比上年增产306.61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从2008年的771.53万吨,到2012年的2006.64万吨,4年里,开滦集团精煤产量成倍增长、一路攀升。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作为产品升级的重要手段,精煤生产已然成为推动开滦集团转型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回顾2012年工作不难发现,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逐渐减少的自产炼焦煤资源以及部分选煤厂有限的生产能力,如同设置在跑道上的障碍栏杆,给开滦集团“大精煤”战略的稳步推进带来挑战。
机器轰鸣,煤流滚滚。唐山矿业公司选煤厂内,一条条转动的运煤皮带、一台台轰响的洗选设备,好似在鸣奏“大精煤”战略交响曲。
在选煤厂重介厂房五楼,一位技术人员指着面前一台黄色设备对笔者说:“2012年,我们集思广益、反复实验,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十几项技术改造。这台刚刚取得阶段性改造成果的二段旋流器,使精煤产率提高了1.07%!”
针对精煤生产,开滦集团董事长张文学多次强调:要大力实施“大精煤”战略,优化原料煤配比、降低配煤成本、提高精煤产率,实现增收增效。
围绕实施“大精煤”战略,开滦集团洗选加工部针对原煤生产过程中矸石含量高、煤质波动大等问题,积极与各二级公司和原煤生产单位结合,认真研究确定井下各煤层生产衔接和配采方案,加强选煤厂技术改造,为保障选煤厂正常生产、提高自产精煤产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2年,在开滦集团洗选加工部的督导下,自产精煤产率提高1%,已经成为各选煤厂的自觉追求。
在唐山矿业公司,井下杂物回收筐、不合格产品处置单以及煤质检查“三定”表等,已成为他们加强煤质管理必不可少的用品。
面对铁路煤柱资源即将枯竭、主力工作面逐步转移、薄煤层工作面产比增加、原煤灰分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唐山矿业公司超前预测生产工作面变化,强化煤炭生产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使原煤灰分比开滦集团下达的指标下降0.25个百分点,商品煤综合A级品率比计划指标提高6.09个百分点。
吕家坨矿业公司按照构建“集约互补、可持续发展”生产格局的要求,综合考虑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等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优化设计,并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和现有综采工作面的煤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各煤层工作面产比,实现了不同煤层的科学配采。
在加强煤质管理的同时,全力推进各选煤厂技术改造和新厂建设工程,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是开滦集团推进“大精煤”战略的又一项重要措施。
2012年11月30日,赵各庄矿业公司选煤厂申报的“双弧翻转振动弧形筛”技改项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提高介质回收效率、延长筛板使用寿命、年可创效200多万元,是这项专利的亮点。
不仅仅是赵各庄矿业公司,可以说,2012年,开滦集团各选煤厂处处呈现着技术创新的火热景象:
钱家营矿业公司通过在原煤车间安装自动采样机,实现定时、定点、定量采样,不仅克服了过去人工采样存在的弊端,还为选煤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林西矿业公司围绕降低选煤成本下功夫,从调整设备工艺参数和加装脱介装置入手,对选煤厂磁选机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磁选机介质回收效果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范各庄矿业公司选煤厂浮选系统技术改造工程、吕家坨矿业公司选煤厂浮选精煤脱水系统技术改造工程、兴隆公司新建选煤厂工程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在这一过程中,国家“863”项目———“高灰难选煤泥的高效分选设备与工艺研究”、“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评价及改进研究”、“选煤厂煤泥干燥—成型—调整产品结构联合技术研究”等项目也相继完成。
如果说,加强煤质管理、提高选煤厂技术装备水平,是开滦集团顺利实施“大精煤”战略的重要内因,那么,实施契约化管理地方选煤厂、组织好跨矿入选和外来煤入选,则是“大精煤”战略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
开滦集团洗选加工部副主任夏灵勇说,“契约化选煤厂是开滦集团实施‘大精煤’战略的合作伙伴,目前已经托管的选煤厂,其产量占到开滦集团精煤总量的25%左右,为开滦集团‘大精煤’工程做出了较大贡献。而在外来煤入选工作中,范各庄矿业公司、吕家坨矿业公司和钱家营矿业公司也尤为突出。”
有数据显示,2012年,开滦集团商品煤A级品率达到95.58%,同比上升2.30%。其中精煤A级品率98.65%,同比上升2.94%;动力煤A级品率96.89%,同比上升3.94%,较好适应了市场要求。
“全面推进‘大精煤’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是当前最现实、最直观、最短时间见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一切问题、采取一切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行‘大精煤’战略。”张文学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加快推进开滦集团转型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任务中,“大精煤”工程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将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