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吴婷婷)“米袋子”、“菜篮子”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乎老百姓生活的两大关键词。如何完善这两个“袋子”?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局副局长马荣才建议,制定新型农民培养规划,完善异地农民的保障体系。
马荣才委员解释说,异地农民指在郊区长期从事农业经营的异地农民和农业季节性雇工。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本市农村外雇农民工11万人。异地农民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受到无户口、无住房、无社会保障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带来了不能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缺少社会保障等问题。
马荣才委员建议,尽快立项研究5至10年异地农民的数量变化趋势、社会空间分布和工作群体演变规律,有效统筹城乡人口和土地资源。同时,建立农业经营准入规范,实行农户登记注册制度,对综合素质较好、经营效率高、有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异地农民可以发放证书等,并规定3至5年的生产经营计划和目标。未达到规定的异地农民,不得在郊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同时,加强对注册农户的权益保护和政策上的优惠,如土地租赁、贷款、补贴、税收、子女入学等,保证农民务农积极性。
马荣才委员建议,国家的农业政策应该瞄准农民职业身份而不是户籍身份,从而有效解决农业补贴问题。对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城市郊区农民要加强管理,使他们不再享受农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