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央公布最新计划生育政策,启动实施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政策一经公布,让生产婴幼儿奶粉、服装、日用品和玩具等行业乐翻了天。婴童用品行业发展将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提速,特别是针对中高端消费力的品类和品牌,未来5年,中国将多增800万新生儿,因新生儿将衍生多出近4万亿元的产业红利。
未来两三年将迎人口出生小高峰
2014年,新政将在全国各省逐步放开,新政实施之后每年新出生人1780万-1950万人,回归到200年的水平,比2012年的1635万的水平提高9%-19%。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政策全面放开后,未来2-3年将是人口出生小高峰,2015年-2019年,粗略估计每年释放比例分别为25%、25%、20%、15%、15%。由此计算出,2015年、2016年,“单独二胎”政策带来的婴儿出生增量分别约为200万人,2017年约为160万人,2018年、2019年分别约为120万人。2015年-2019年间,将有800万新生儿诞生。
由于目前我国对农村居民的二胎政策相比城镇更为宽松,部分地区对于只有一个女孩的家庭也可以开放二胎政策,同时少数民族二胎政策也宽松,因此普遍认为,政策主要影响集中在25岁-34岁的城镇育龄人口。
5-10年内婴童用品迎接新“蓝海”
即将到来的生育高峰已经可以预期给婴童用品需求带来很大影响。因为仅以每年多生100万人这个数字来计算,产业价值也是巨大的。以美国为例,其每年新生婴儿只为400万人,而日本则只有100万。而中国基数大得多,每年有1600万新生婴儿。
虽然很难精确计算生育新政带来的影响,不过也可以粗略估算。根据新快报日前的计算结果,即使“穷养”一个娃,也要投入30万元。有媒体更计算,根据上海社科院2005年的一项调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需要花费48万元,其中包括食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如果以这个数字作为基线,假如2015年-2019年期间新增800万新生儿出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婴童用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未来5年内,因新生儿将衍生多出近4万亿元的产业红利。
增加800万新生儿将为我国婴童产业打造一片新“蓝海”,补偿性生育高峰将叠加婴童消费升级,促进婴童产业加速发展。在未来5年-10年内,我国将会形成一个规模适度的婴儿潮。“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将会形成一组强有力“组合拳”,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
奶粉年销售额将超过600亿元
“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无疑给乳制品行业特别是奶粉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婴童用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该新政给中国奶粉市场带来的利好将在2015年体现出来,而现在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市场总量已经达到年销售额500多亿元。预计将拉动奶粉市场出现20%-30%的增长,令奶粉市场年销售额扩容100亿元至150亿元,预计2015年奶粉年销售额将超过600亿元。在这部分增长中,国产奶粉只占30%-40%,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婴幼儿奶粉上仍然更相信洋奶粉,这种倾向在这一两年内是不会有太大转变的。
纸尿裤市场外企开始抢滩
对于政策红利,跨国日化企业已经抢先行动。近年来,我国婴儿纸尿裤产品的市场渗透率32.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外企显然已经非常看好。日前,宝洁位于广州萝岗的全国第11家世界级工厂开业,工厂首期生产的就是帮宝适婴儿纸尿裤,而金佰利则在去年3月投入超过1亿美元在南京投资了全新的纸尿裤生产基地。
中高端童装品牌前景看好
近年来中国儿童消费品市场大幅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婴童用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年儿童消费品市场规模达2911亿元,其中,2012年我国童装销售量接近20亿件,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政策出台明显会直接导致行业提速。
“单独二胎”政策主要受惠的是城市人口,对农村人口的影响较少,所以对中高端童装品牌的影响较大。由于儿童发育成长较快,童装具有穿着周期短、款式花样多、需求量大等特点,目前童装行业年自然增速都可达10%-20%,“政策落地后,估计在1年之后就会开始受惠,而行业的整体增速也会拉升至30%。”
目前,全球儿童奢侈品市场达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若以10%的增速预计未来童装市场的情况,到2015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400亿元。
玩具人均消费水平有望提高
玩具作为儿童主要的消费品之一,“单独二胎”政策开放也有利于促进玩具行业发展提速。在三中全会定调“单独二胎”政策并将逐步落实之后,“二胎概念”炒作已经爆发。
从行业上看,相对于欧美国家和日本,中国玩具消费水平很低,每年人均玩具消费仅10美元,远低于全球均值34美元。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随着中国第四次婴儿潮的到来,及收入水平提高后休闲娱乐性消费升级,中国玩具消费的提升空间很大。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部分玩具企业以OEM(贴牌生产)为主,研发和设计能力薄弱,此方面仍需要得到有效提升。